從2020年初至今,全球疫情已延燒快近2年。所有人的生活、經濟面等,都隨著疫情起了很大的轉變,防疫也成為每個人生活裡必要的一部份。但防疫成效除了實際作為之外,與指揮中心陳時中常說的「防疫疲勞」也有非常大的關係,究竟什麼是「防疫疲勞」?當出現「防疫疲勞」時我們該如何面對?心理師葉北辰表示,防疫過緊、過鬆,與策略執行和人性都有非常大的關係,但盡量讓生活逐步恢復正常才會降低疲乏感,延續防疫作為。因此當成效出現時,他表示「大家要用一點點冒險跨出去」,以此讓自己的生活可減壓調節。

葉北辰說,「防疫疲勞」就好像我們常常在喊「要減肥」但結果越減越肥一樣。比如你要自己一個月瘦10公斤,但人最多一個月只能瘦3~4公斤,這時候當你無法依循這套減肥策略,並認為自己做不到,就會直接放棄!而防疫疲勞和政府訂出的防疫策略息息相關,尤其以上述減肥的比喻來說,策略標準若過於嚴格,直接放棄的現象就會產生。

但策略標準要怎麼捉?與國情和文化有關,他說道,如同美國或歐洲的某些國家,光是要人民戴口罩就有很多人不願意,更遑論要在疫情嚴重的地區實施封區或封城的策略,可想而知會產相當大的反彈!防疫絕對是一件需要合作的事,若是人民不肯配合政策,防疫成效也會有限。

2020年時雖全球有嚴重的疫情,相對來說台灣處理的很好。葉北辰說,雖然今年5月開始實施了三級警戒,一開始大家都還不適應,但很多人都很努力配合,而且當時幾乎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非常緊繃,看到沒有戴口罩或是隨意外出的人,都會有民眾會發出正義之聲。

但這樣的緊繃,事實上是一種壓力反應。壓力反應是指,當一個事件出現時,我們心理狀態會焦慮,因此會努力勤洗手,好好待在家裡,選擇都不要出門,但這個狀況維持久了,「就像免疫系統一樣,生病會往下掉!」

經過了三級警戒104天後,今天台灣首度出現了本土案例零確診的數字,「但現在到底要不要出門?有些人反而不敢了!」葉北辰表示,為什麼會不敢?是因為先前有準則可依循,現在沒有硬性規範,人就會多了選擇的困難。比如健身房開放了、餐廳也可內用了,但你心裡那種「我很怕我出去後會被感染」的壓力,仍是存在的,因此就會裹足不前。

他表示,仔細想一想,「這個感染不一定會發生,就算感染了你打了疫苗也不一定會重症!」他認為,感染武漢肺炎死亡的風險被大家看得太嚴重了,嚴重到當感染時有些人還會把「錯」歸因在自己身上。但終究,病毒是無法完全隔離或避免的,如果要生活回復部份正常,常然個人防疫戴口罩、勤洗手等一定要做好,可是「我很怕我出去會被感染」這樣的心態就要調整,葉北辰表示,百分之120分的努力,就會崩壞、就會帶來反彈,或心裡上的消極,而這就是「防疫疲勞!」他強調,人沒辦法一直過度耗損自己的心力太久!因此,這個時候反而需要每個人心裡要有一點點想冒險的感覺,以此來調節自己的生活。讓防疫成為生活裡的一個必備項目,而非成為壓垮心理健康狀態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