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小幸在感情中時常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需要不斷地尋求被愛的證明,反而讓對方感到負擔而選擇離去。阿福在感情中則是努力地配合對方,期待自己變成愛人心中的完美男友,每次一有交往對象就會被周遭的朋友調侃「你談戀愛好像都會變了一個人」。

在感情中,究竟是「被愛」比較幸福?還是「愛人」比較幸福呢?其實不管是哪一個,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要能愛人首先要被愛過。而「被愛」的經驗最早可回溯到我們的生命早期,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小時候)感受過近乎「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才能讓我們在未來擁有愛人及感受被愛的能力。

「無條件的愛」定義為「在期待、落空及恨之後,愛依然存在」,也因此 「無條件的愛」常被用來形容親情。在戀愛關係中,若是把對彼此的付出當作是愛的證明時,就會陷入有條件的愛,儘管在很多時候,我們常經歷的都是有條件的愛。有條件的愛伴隨而來的是期待被滿足,或者期待落空,在一段關係中,若是期待落空時,還能再愛人;或者我們讓人期待落空時,卻依然被愛; 都能讓我們在面對關係時,繼續相信愛並且感到幸福。

當你發現自己在感情中不斷地糾結愛與被愛而感到不安與疲憊時,或許是自己的早期經驗被喚起,心智狀態陷入憂鬱或不信任的位置,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在感情失意時,對自己喪失信心或覺得失去生存意義。這時候,身邊的人的陪伴,或者一段心理治療關係的陪伴,近似於「無條件的愛」,都是能讓人再次相信愛,感到被愛的重要元素。

我們希望被愛的另一方面,或許是希望自己能夠有無私地愛人的能力。因此,不管是「愛人」還是「被愛」,都是幸福的!

文:許芳綺 臨床心理師/任職於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許芳綺臨床心理師   圖:許芳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