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致力於保育龜類之緊急醫療與收容照養工作,台灣近年來非法走私原生龜類事件頻繁,原生龜種類數量銳減,其中又以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之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與柴棺龜 (Mauremys mutica)為最主要獵捕的品種。特生中心自民國103年至今已安置超過5,400隻野生龜類,並成功移地野放近2,500隻保育龜類。目前食蛇龜與柴棺龜移地野放存活率平均超過80%。

食蛇龜又名「黃緣閉殼龜」,柴棺龜別稱「米龜」,皆為臺灣原生淡水龜類,曾普遍分布於全島低海拔地區和闊葉林等地,但牠們的棲地受到土地經濟開發影響,面臨消失或劣化的問題,再加上全球食藥用材與寵物市場等特殊商業需求大幅增加,食蛇龜及柴棺龜遭到大量捕獵,原生龜種類數量雪崩式地銳減。因此自民國108年,農委會林務局就將食蛇龜與柴棺龜之保育等級提升至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接受林務局委託,著手進行龜類的醫療收容照顧工作,提供多樣性的食物與定期營養補充,並且由專人照顧,依照季節天候調整改善安置環境。除此之外也針對空間封閉而收容個體密度高、群聚感染機率較高之病原,如疱疹病毒(herpesvirus)、蛙病毒(ranavirus)、霉漿菌(mycoplasma)及寄生蟲等,進行隔離以有效減少群聚效應引發的自體緊迫與疾病傳播鏈,以此來提升收容動物生活上的安全和福利。

但歷經多年努力,保育龜類收容數量逐年增加,國內野生動物救傷收容量能卻已無法負荷,此外,龜類個體也因生活環境因素變化,而導致族群遺傳多樣性窄化及行為模式改變,因此決定進行移地分流野放。

特生中心表示,適地適性的野放分流可降低龜類因長時間密集飼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及行為異常現象,也有助於重建野外族群,復育地區生物多樣性。根據統計,特生中心與林務局自民國104年起合作至今,已成功移地野放食蛇龜1,800餘隻及柴棺龜470隻,目前食蛇龜與柴棺龜移地野放存活率平均超過80%,特生中心也期望臺灣珍稀「龜寶」們能夠再度悠遊於全島山林與水域,不受人為迫害。

野放龜類追蹤與形質測量。   圖:特生中心提供

柴棺龜漸進式野放圍籬搭建。   圖:特生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