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瘋傳 :「疫苗公司pFizer的前首席科學家邁克·耶頓說,首次注射新冠疫苗後,預計在2週內立即死亡0.8%,能夠存活的人平均生活2年...疫苗提供者製造的最終目標只能導致大規模的人口減少事件...接受過疫苗接種的人都將過早死亡,可以生存的最長時間是3年」?

對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今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此消息經查核後證實為「錯誤訊息」,並列出五點佐證:

一、網傳連結為一篇英文報導,報導內容為反疫苗科學家邁克‧耶頓的專訪,刊載這篇報導的媒體由加拿大保守派團體所經營。
 
二、邁克‧耶頓從2020年至2021年間,發布多則疫情不實訊息,包括「英國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結束,不需要疫苗」、「戴口罩對防疫無用」、「封城不會減緩疫情傳播」、「『無症狀者』是2020年發明的概念」等。
 
三、美國和歐盟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單位發給新冠疫苗的緊急授權,均要求藥廠進行臨床安全性研究。傳言宣稱「在FDA與EMA的緊急授權下,製藥公司無須進行任何臨床安全性研究」,為錯誤訊息。
 
四、mRNA疫苗不是完整的病毒基因序列,不會改變人體基因,因此,傳言稱「mRNA疫苗是在人體置入可導致器官損傷的基因」,並不正確。
 
五、傳言稱「首次注射新冠疫苗後,2週內死亡總計0.8%」,明顯不符合現實狀況;且傳言宣稱「能夠存活者平均能生活2年,最長3年」、「疫苗會讓器官功能下降,導致大規模人口減少」,均沒有證據支持。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最後,事實查核中心在文末補充到:「在「COVID-19 疫苗:開發、評估、批准和監測」頁面中,則說明了新冠疫苗核可流程與一般疫苗標準核可流程的差異。

一般疫苗標準核可流程,必須依序完成藥品品質、非臨床研究、一期臨床試驗-人體藥理學研究、二期臨床試驗-治療性探索研究、三期臨床試驗-臨床療效與安全性研究、科學評估授權,每上述程序皆完成後,才會開始大規模生產,成為歐盟授權使用的疫苗,並持續進行授權後的研究。在標準核可流程中,每個程序必須一個接一個,完成一個程序後才能進行下一個程序。
 
新冠疫苗的核可流程,不要求每一程序完成後才可以進行下一程序,一個程序進行到一定程度後,即可展開並同步進行下一程序,例如一期臨床試驗進行到一半時,可提早展開二期臨床試驗,而二期臨床試驗進行到一半時,可提早展開三期試驗。另外在標準流程中,科學評估授權是等三期臨床試驗都完成後再開始,但在新冠疫苗的核可流程中,科學評估授權是與二期試驗同步開始,待三期試驗完成,科學評估授權也已完成,即開始展開大規模生產,成為歐盟授權使用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