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團隊今年4月受海洋委員會委託,前往太平島海域進行珊瑚礁監測,經潛水調查,驚訝地發現9成珊瑚礁已經死亡!尤其石珊瑚近乎全滅。「曾未見過如此慘狀」而造成此生態浩劫的原因,正是因為棘冠海星的大量爆發。

從1994年至今,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博士去過太平島潛水調查7次,每次都有發現棘冠海星棲息,不過數量是從罕見逐漸增加,到2017年變成為偶爾可見。棘冠海星又稱為「魔鬼海星」,繁殖能力強,以珊瑚蟲為食,1隻成體的棘冠海星每年可以啃食掉4~6平方公尺的珊瑚,對珊瑚礁產生很大的衝擊。

鄭明修指出,珊瑚覆蓋率超過50%的健康珊瑚礁海域,每1萬平方公尺可以供養20到30隻棘冠海星,如果數量再增加可能對該區域的珊瑚不利。而今年經監測計算得出太平島海域棘冠海星密度,相當於在1萬平方公尺達760隻,超過警戒值,已達到大爆發等級。

目前推測棘冠海星大爆發的原因有二:
1.天敵的消失,大法螺身為棘冠海星的天敵,常被人拿去做觀賞用貝殼。珊瑚礁魚類的減少,也使棘冠海星幼體遭捕食的機會降低。
2.人類對海洋的污染,造成微細藻類的大量增生,也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有機會讓大量的棘冠海星長大。

近年各國皆在研究如何有效控制棘冠海星的數量,過去常以人工移除,但是數量龐大時可能緩不濟急。現在發展出透過影像辨識系統尋找,再利用機械手臂注射20CC醋酸到其體內使其死亡的做法。

鄭明修表示,目前太平島四周潮間帶和低潮帶浪拂區仍保留過去的珊瑚礁種類和生態環境,若是有持續監測和移除潮間帶的棘冠海星,至少未來珊瑚礁生態資源自我復原的機會仍然存在。未來台灣、東沙群礁、太平島的珊瑚礁生態監測調查應該持續進行,才有機會針對棘冠海星族群大爆發前提早因應。

棘冠海星以以活體石珊瑚的珊瑚蟲為食,對珊瑚礁生態產生衝擊。   圖: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