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疫情依舊嚴峻,今(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新增320例本土個案、21人死亡,昨(28)日更出現一位年僅36歲的確診者過世,新冠疫情在台灣已累計99人病逝。對此,知名毒理學教授招名威也揪出「3大原因」,認為目前台灣年輕人死亡比例偏高「不該輕忽」。

招名威在臉書上發文提到,「昨天的36歲確診者過世,確實讓大家不解,畢竟一開始,感染的年齡層是老年人居多,但現在逐漸下滑,以感染英國病毒為主的英格蘭為例,無論確診者是否在確診前已帶有疾病,44歲以下的死亡率是0.5%,意思是每200個死亡案例中就會出現一個1個年輕人」。他檢視這一波疫情的案例結果發現,台灣死亡99人中,就有3個低於44歲的死亡案例,「比例是偏高的,需密切留意」。

▲招名威認為,台灣死亡99人中,就有3個低於44歲的死亡案例,「比例是偏高的,需密切留意」。(圖/翻攝自招名威臉書)

招名威提到,疫情持續久了,很多年輕人都以為新冠病毒會轉變成類似感冒病毒的「型態」,一波感染,隔離一下就好,但這波嚴重程度,他估計不能與去年第一波相提並論,並列出年輕人重症死亡的3大原因:

一、特別是年輕人身體反應較好,產生抗體的速度快,反應就越強,引發「免疫風暴」的機率就比較高,最終導致人體承受不了而猝死。

二、慢性病沒有察覺,例如代謝症候群,會有內分泌失調、肥胖等現象,也會造成免疫力低下。

三、可能有基因缺陷導致猝死機率較高,例有些人有ORF1ab 4715L和S 蛋白614G 變異基因,和高死亡率有直接關係。

招名威繼續拿英國疫情與台灣做比較,「第一,都是海島型國家,不會有太多的境外移入,外在影響少;第二,疫情較易受控制,但不幸失控,短時間造成疫情快速擴散的可能會是同一種病毒;第三,年輕人相較愛好個人自由」。

▲針對年輕確診者病逝,招名威分析背後原因。(圖/翻攝招名威臉書)

最後招名威也示警「我擔心是再等關幾天,大家就開始沒耐性,加上年輕人誤信之前的數據覺得自己身體好,不用怕,就會開始趴趴走。不要群聚,現在,才是剛開始而已。大家覺得少去公共場合就沒事,其實最危險的,是群聚,不是出門。去朋友家喝茶、打牌、看電影,人與人的連結等等,這些才是感染風險最大,也是最難控制的不定數。病毒變數多,任何人都要當心,年輕人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