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該走向戰略清晰,還是維持戰略模糊?這是近來讓華府人士爭論不休的難題。究竟何者最能有效恫嚇中國,維護台灣安全,不讓台灣海峽掀起大風浪,兩方專家各執己見。
過去40多年來,美國對台海採取「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不願鬆口表明若台海發生戰爭,美方是否會出兵干預。一來是讓中共摸不透美國可能作為,因此不敢輕易武力犯台;二來是避免讓台灣覺得有美國老大哥撐腰,貿然宣布獨立。
簡單來說,戰略模糊的目的,是嚇阻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同時讓美國保有彈性空間,在台海真的發生爭端時,能依據當時情況決定如何回應。
但隨著台灣從「麻煩製造者」變成「世界上一股良善力量」,嚇阻台灣宣布獨立不再是美方主要擔憂;加上近年美國對中共全面覺醒,中國也加大對台軍事恫嚇,華府認知到最可能破壞台海現狀的就是北京,如何嚇阻中共犯台是當務之急。
在這背景下,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與研究員塞克斯(DavidSacks)去年9月開出第一槍,撰文呼籲華府摒棄戰略模糊政策,改採「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立場。
他們認為,許多環境因素已改變,戰略模糊恐無法再協助維持台海和平。美國應清楚宣示,北京若武力犯台,將出兵捍衛台灣,藉此降低中國因為「失算」觸發台海戰爭的機率。此主張一出,在華府政壇掀起不少討論。
部分議員加入呼籲美方走向戰略清晰行列,也在國會施壓官員表態。參議院軍委會空陸小組共和黨首席議員柯頓(Tom Cotton)認為,台灣內部反中情緒升高,中國併吞台灣的機會之窗正在縮小,緊張情勢非常可能導致軍事衝突;若美方清楚宣示會協防台灣,北京會有所節制。
曾在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時代擔任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的包士可(Joseph Bosco)近日投書進一步呼籲,為有效嚇阻中共,美方不只應清楚宣示會捍衛台灣,也應表明若中國出兵攻擊,會立即給予台灣外交承認。
但戰略清晰究竟是益台還是害台?不少華府人士認為是後者。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4月底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若美國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中國將視此為嚴重破壞穩定。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本月初出席線上活動時也直指,戰略清晰將產生一些非常不利後果。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近日接受中央社訪問時也表示,戰略清晰恐激起中國對台灣發動攻擊,而非達到嚇阻效果。
葛來儀指出,若美國對台灣提出堅定防衛保證,北京可能將此視為對其合法性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地位的威脅。尤其是在明年中共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屆時習近平預計展開第3任期。
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Bush)質疑清楚宣示美國會協防台灣的必要性。他向中央社記者說,若情資顯示敵國相信美方會介入,即使對外訊息模糊,嚇阻力也是強的,「我們並不需要在宣示性政策上有清晰度」。
前白宮國安會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主任何瑞恩(Ryan Hass)呼應表示,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北京懷疑美國介入台海爭端的可能性。在這情況下,美方宣示出兵干預打算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可能為美台帶來新挑戰。
前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Stephen Young)則以「東西沒壞,幹嘛要修」(if ain’t broke, whyfix it)來回應呼籲美方摒棄戰略模糊的聲音。他說,若把事情說清楚會增加軍事衝突可能,對有關方面來說都是災難。
楊甦棣說,中國威嚇行為讓他感到厭煩,但他大多認為那只是中共高層平息內部批評的方式。他最終還是認為,若中國在未受挑釁下對台發動攻擊,美國將加入戰局;由於台灣挑釁機率相當低,他奉勸中國在將情勢升高到可能讓「冷戰熱化」前,好好思考。
美國若清楚宣示會協防台灣,北京不悅程度可想而知;但若維持40多年前的戰略模糊版本,也勢必無法回應當前局勢。前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現任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主席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提出折衷方案。
薛瑞福告訴中央社記者,他認為最有效的架構是「戰略清晰」搭配「戰術模糊」。在「戰略清晰」部分,美國應表明台灣持續生存及以當前或更好型態的存在,符合美國戰略利益;但在美方會如何回應特定情況上,則仍保有「戰術模糊」。
面對美中台如此複雜微妙的三角關係,非黑即白或許非最妥適作法,而是要找到最能因應當前情勢的「灰色調」。與其在說與不說之間糾結,或許更重要的是「說什麼」和「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