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獲得了一份文件,內容是關於臉書探討全美用戶對疫苗觀感的研究。資料顯示,有一小群用戶正透過發表「疫苗療效不彰、施打後有副作用」等方式,在不觸及臉書言論政策規範的情況下「鑽漏洞」,試圖在平台上帶風向,讓大眾懷疑疫苗的可信度。

外媒指出,雖然自去年12月起,臉書就禁止用戶發表關於疫苗的虛假和誤導性內容,但許多攸關疫苗的言論卻處於灰色地帶。例如,用戶表示施打疫苗後遇到的副作用比想像中嚴重,這一方面可能促進某些有意義的討論,或成為衛生單位重要的參考訊息,另一方面,也可能使許多人憂心,導致他們不敢接種疫苗。

臉書研究發現,有證據表明,對疫苗持懷疑態度的社群與「匿名者Q」相關的社群高度重疊,除了透過上述的灰色地帶鑽漏洞發文外,還散播諸多誇大不實的謠言,例如武漢肺炎的致命性其實不如流感、疫情是比爾蓋茲為了控制全球人口總數的陰謀、疫苗與反基督教者有關等等。

此外,臉書也發現,關於疫苗的灰色言論在意見多元的社群裡收效甚微,但在立場較一致的社群中,則能產生明顯的「回聲效果」(Echo chamber,俗稱同溫層效應,指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導致多數人認為這就是事實)。

臉書透過WhatsApp Messenger和Instagram等多個社群平台收集了全球逾33億用戶的大量數據,希望透過研究了解造成大眾「不敢接種疫苗」的風氣是如何傳播開來,以及導致他們「就算有疫苗也不想立刻接種」甚至「拒絕接種」的原因。臉書發言人Dani Lever表示,公司正在研發可用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