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上旬美國總統拜登除了首場外交政策說明會之外,更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的專訪,美國進入拜登時代的對外方針逐漸明確,確定中國為競爭對手,更點出美中之間現存的矛盾所在,包括經濟、軍事、智慧財產權、人權及全球治理等面向,可以說兩國幾乎是全面性的競爭關係。此外,拜登也特別關注中國所帶來的威脅,因為這會影響美國的繁榮、安全與民主價值,很明顯地這就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美中不走向衝突 但雙方是極端競爭的關係

雖然拜登也指出在美國利益的基礎上,並不排除與中國進行合作,而且雙邊並不會朝向衝突,這是部分觀察家會特別標註的重點,也就是,美中之間是有合作的可能性;不過,事實上,無論是競合關係或是「競爭大於合作」,兩國在拜登形容下的「極端競爭」(Extreme Competition),恐怕以美國利益的標準下,美中展開任何合作都會相當脆弱,尤其是拜登點名批判習近平是「骨子裡沒有民主」的人,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說法。

當然,中國的政體是不是屬於民主,這是不證自明的判斷,畢竟沒有定期且有意義的選舉、實質競爭性的政黨政治、具監督制衡的政府體制、開放的公民社會等,中國僅以尊重國情不同與不干涉內政來應對國際社會的質疑,強調這是具中國特色的民主,西方民主國家是不可能接受這樣的說法。日前,英國經濟學人的「2020民主指數評比」,中國僅獲2.27分被歸類為「專制(威權)政權」(Authoritarian regimes),全球排名為151位,比剛發生政變的緬甸還低,打臉了中國所謂的民主。

直接點名批習 暗示中國無法民主的主要禍首

而拜登直接挑明形容習近平「骨子裡沒有民主」,這樣的說法雖然是事實,但也表示美國對中國走向民主化不具任何期待,尤其習近平打破中共領導人的連任限制,且可能連任到2030年之後,比毛澤東還強勢的黨政權威,顯然在拜登的眼中,習近平代表中共、中共掌握中國的連結,與川普執政時期的「中共不等於中國」思維有所不同,可以說,美國政府直接點名批判習近平,認為他在位的中國是不可能民主,也將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其實,對於拜登政府來說,批判中國的民主並不意外,在布林肯提名國務卿的參議院聽證會上,他便提到中國與美國是「科技威權」與「科技民主」的對抗關係,這除了是表示兩國之間的「制度之爭」,也表明「政治價值」會是美國未來看待中國的標準之一,其中「中國打壓人權」的黑歷史勢必會被放大檢視;「民主、人權」會是美中雙邊進行極端競爭的不變常數,習近平要維穩權位,不可能放鬆對內政治肅清的作法,這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不能妥協的地方。

美歐聯手合作多邊 民主價值是不變的有機條件

可以觀察的是,拜登強調將積極挽回民主盟友的關係,攜手一起在全球事務上合作,這個價值同盟概念無論是過去四年的川普政府也相當認同,只是不同的地方在於拜登重視在多邊主義和國際建制中進行磋商,如今美國將重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意義不言而喻;換言之,美國會先和民主盟友溝通未來的合作方針,進而在國際制度和組織中採取一致性的動作與策略。依此來看,歐洲各國的態度就顯得重要,《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已於去年底簽屬,雖然這對未來美歐合作帶來壓力,但別忘了歐洲議會的態度讓該協議能否生效出現變數。

歐洲議會及各國內部政治對中歐協議的反彈,主要和中國人權紀錄、勞動權利保障不彰有關,以及中國挾其市場利潤豐沃的誘因來換取地緣政治的勝利,這恐怕會讓歐洲各國在「政治立場」與「經濟利益」蒙上陰影,原來「人權標準」是有議價的空間?中國經濟統戰侵門踏戶抑制了歐盟的自主性?這顯然無法說服歐洲議會,也難以符合「公眾對中國政權非常失望」的社會氛圍,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今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WEF)中表示要「透明的多邊主義」,被解讀是對中國的批判,這投下了未來中歐關係的不確定性。

持平而論,國際社會本來就是錯綜複雜的關係,在不同議題之間的盤根錯節,可能會有「雙標」的模糊地帶,「人權」是道德標準,但放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之中,恐怕會是「重重拿起輕輕放下」,僅口頭批評及關注,但實際作為卻是另一套。不過,各國也各懷鬼胎各有盤算,歐洲國家不會放任中國來宰制全球秩序,也會試圖走出歐洲來提高國際影響力,近年來開始重視印太地區的發展,也可能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美歐之間存在合作的有機條件,也是中國所缺乏的,那就是「民主政治」的共同價值,依此來看,拜登的外交政策會優先考慮人權問題,並倡導盟國合作來應對國際情勢,這對評比為「完全民主」全球排名第11的台灣來說,深具意義必須加以把握機會。

本文轉載自:中央廣播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