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屢屢發生青壯年中風事件,而隨中風年齡的降低,中風是否導致失智症,是各界不斷關心的議題,國際研究報告指出,中風病人有30%的機率可能罹患中風後失智症(post-stroke dementia, PSD),復發性中風後失智症率則高達41.3%。

根據國際研究,有近3成的中風患者會出現認知異常,首次發生中風的病患,在一年內罹患失智症比率為7.4%,復發性中風後失智症的發生率更提升至41.3%,但目前仍無有效的生物標記能確認患中風後失智症的風險。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專員劉玉麗與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科陳怡君醫師合作,在2019年10月刊登於國際神經學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的研究則指出,中風後失智患者血液中D型胺基酸氧化酶(DAO)濃度,明顯比健康者及中風後無失智者高,也許可視為中風後失智症的獨立標記,未來或可用來預測失智風險。

此次研究分析20名PSD患者、53名中風後無失智症患者以及71名年齡和性別相匹配的健康者,發現周邊血液中DAO濃度的升高與慢性中風患者的失智狀態有關。由於DAO是一種廣泛分佈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酵素,患者中風後血液中DAO可能增加,並催化D型絲胺酸產生有毒代謝物,導致氧化壓力反應,干擾細胞的恢復,且D型絲胺酸代謝物亦會影響神經元存活與突觸可塑性,並於產生具神經毒性的過氧化氫導致神經退化。

儘管發現DAO濃度與慢性中風患者的失智狀態有關聯,但仍需更多不同種族患者的資料交叉比對分析,若能持續驗證末梢血漿DAO濃度可做為預測復發性中風後失智症的代表性生物標記,未來就能更進一步的預防失智症的發生,將對中風治療有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