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陷入撲朔迷離,川普是為了連任採取軍事對抗牌,還是未來美國政府的中國政策都將全面由「懷柔」態度180度轉向「硬對抗」呢?11月初的總統大選揭曉後就能知道;但是美國軍方連串的重磅宣示,無疑地讓日益緊張的亞太局勢更為緊繃。

首先,美國副國務卿畢根(Stephen Biegun)就表示美國希望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印度、澳洲和日本成立類似北約的組織,以防範「來自中國的潛在挑戰」。他又說,美國的目標是結合美、澳、日、印四國和印太地區其他國家,共同抵禦中國挑戰,並且組建一個擁有共同價值觀和利益的關鍵多數,進而吸引印太地區甚至全球更多國家加入,已形成類似北約組織形式的同盟關係。

接著,美國防部也發布了中國軍力報告指出,中國擁有的核彈頭數量約為「200餘枚」,並預測中國的核彈頭數量會在10年內翻倍。報告也指出,中國已有能力透過彈道飛彈從陸上及海上發射核武,並正在發展研製從空中發射彈道飛彈的能力。報告並稱,「北京很可能會在本世紀中葉之前,發展出相當於或在某些情況下優於美軍或其他大國。」

國防部也警告,若中國達成上述目標且美國未能予以解決,「將對美國的國家利益和基於規則秩序的國際安全產生嚴重後果」。這些訊息充分顯示,中國軍力的急遽上升已經成為美國極為在意的問題,甚至不是美國單方面能夠嚇阻,必須組成軍事同盟才能有效對抗的。

美國在乎台灣的安危也在這份報告充分展現。美軍認為,歷史上台灣在兩岸衝突中享有軍事優勢,包括技術優勢與島嶼固有的地理優勢,但中國致力於推動軍事現代化,削弱台灣優勢。中國國防預算也持續在增加,至2019年時已是台灣的15倍,其中大部分集中用來發展以武力統一台灣的能力上。

北約的成立是有其時空背景的,尤其在蘇聯的共產勢力正強盛並席捲中東歐之時,北約軍事同盟是保護西歐洲各國的重要武力,在美軍的支持下讓這些歐洲國家願意團結起來自我防衛,但是北約的意義在蘇聯垮台與中東歐共產國家解放後就不再存在真正的軍事聯盟意義。90年代後,歐洲各國真正以北約名義出兵的只有當年動亂不斷的南斯拉夫崩解的政治動盪中,北約前往維持社會秩序直到分裂出來的各國皆不再鬥爭為止。川普在上任一年時,還曾經批評過北約沒有存在的價值,要求要把北約解散;如今卻要在亞洲形成這樣的軍事同盟,真讓人覺得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畢根副國務卿也承認印太地區實際上缺乏強大的多邊結構。在所謂印太地區近年來只有東協這個組織真正有區域整合的現象出現,即使亞太經合組織APEC曾有領袖倡議區域整合多年,但是真的不曾有甚麼強有力的組織。

印太地區真要成立類北約組織不容易的原因就在於,亞洲的主要區域國際組織皆以經濟貿易事務交流為主,軍事組織只有60-70年代曾有由美國領到的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但該組織在美軍兵敗越戰後就已經瓦解。這些國家個別的軍事實力與中國差距甚大,再說多數國家對於日本軍事的崛起也不是很信賴,因此美國硬要推所謂的軍事同盟並不容易。

其次,這些國家雖然在政治軍事上不與中國同調,但是在經濟上多依賴中國市場,真正的要跟中國劃清界線這可是不容易的,尤其日本與澳洲強力依賴中國市場,這是不容易劃分的。

再說「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印度、澳洲和日本與美國各據一方,沒有地理上甚至利益上的共同關聯性,除非中國真的發動武力侵略其中任何一國,否則要各國與美國同心抗霸並不容易,這也就是畢根說的,美國只會有限度的推動建立亞太北約,這種正式聯盟只有在其他國家也像美國一樣堅定時才會成立。但更重要的是川普是選舉動作還是真的在乎中國崛起,這樣的局勢要明朗化,還是要等11月總統大選結果定案後才能觀察的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