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李登輝於30日晚間7時24分病逝北榮,享耆壽98歲。由於李登輝與日本淵源甚深,日本媒體在第一時間就發出報導;而歐美主要媒體包含國際3大通訊社、《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彭博社》等,也都對李登輝一生做出回顧。各大外媒除了簡述其生平經歷,側重描述他對台灣民主的貢獻以及他總統任內緊張的兩岸關係,也多肯定他是帶領台灣走向民主的關鍵人物。

歐美媒體以《路透社》最快報導。並在標題稱李登輝為「民主先生」,內文強調他「埋葬了專制統治,維護自由多元」,力抗中國侵吞台灣,期許台灣能成為「有民主、自由、人權、尊嚴的國家」。《法新社》也提到「民主先生」的稱號,認為李登輝在台灣脫離專制後的過渡期擔任要角,因此獲得此名號。台灣在經歷數十年一黨專政,是李登輝鋪平了通往現代化自由社會的道路,他也大力支持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爭取成為主權國家。

美聯社》以「為台灣帶來直接選舉的前總統逝世」為題報導,內文指出:李登輝致力為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國分離、非中國的身份,擴展台灣現代史與本土性,與那些1949年隨蔣中正來台的人有所不同。這個立場不僅觸怒中國,也激怒許多渴望反攻大陸的國民黨員。《彭博社》報導也強調李登輝曾在上世紀90年代帶領台灣從獨裁走向民主,並重塑了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在李登輝的領導下,台灣摒棄了國民黨長期以來想要一統大陸的主張,承認台灣與大陸各自接受統治。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李登輝作為台灣第一位民選總統,帶領台灣走過威權體制,成為亞洲最活躍,最繁榮的民主國家。報導也提到,李登輝在1988年至2000年之間擔任台灣總統,但從未因為與中國的爭端而有所退縮,李登輝曾在回憶錄中表示,帶領了台灣2300萬人民,成為中國14億人的燈塔。而他過去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曾說:「中國對台灣的目標從未改變,這個目標是併吞台灣的主權,消滅台灣的民主並實現最終的統一」。

《華爾街日報》也以大篇幅報導,稱李登輝消除了國民黨在第2次世界大戰後強加給台灣的威權,率領台灣過渡到民主,是台灣首位土生土長的總統。他所進行的改革讓台灣走向充滿生命力的多黨政治。他對台灣主權的主張,使中國抨擊他為分裂主義份子,甚至美國官員也視他為「麻煩製造者」;他打破「華人社會不適合民主」這種說法,欣賞他的人會稱他為「台灣之父」,台獨份子視他為精神領袖。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指出,李登輝盡力使台灣民主化,透過改革國會、讓台灣人民進行首次直接投票選出總統,讓民主化有實現的可能。他也積極拓展外交,1995年首次進行非正式訪美,並在康乃爾大學演講,努力擴大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日本前國家公安委員長古屋圭司對《NHK》表示,李前總統是1位睿智又有教養的領袖,對台日關係發展貢獻良多。前防衛大臣中古元指出,李前總統奠定了現代台灣的基礎,確立台灣與中國大陸身份不同,是一個時代的政治家代表。

《日本經濟新聞》則稱李登輝為「台灣民主化之父」,即使卸任總統後,對政壇也有巨大影響力,支持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修正國民黨政府時期的親中路線、加強台灣自主的施政方針。該報導強調,李登輝開放了國民黨獨裁政權之下禁止的日本文化,對台日交流貢獻良多。

朝日新聞》報導提到,李登輝使台灣獨立的方向變得清晰,1991年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為兩岸交流建立管道,1993年實現兩岸高層對話,可說是「歷史性的解凍」。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後,李登輝轉向支持民進黨,2012年總統大選時支持蔡英文;他也推動台灣歷史和文化教育,提高年輕人對「台灣人」的認同意識,促成年輕人日後在2014年3月發起太陽花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