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原有的「革命民主政黨」、「土地正義(耕者有其田)農民黨」、「經濟換代升級的中小企業黨」,這幾個主要屬性在時空轉移之後,基於政治合法性基礎(選票)「在地化」的需求,也開始不得不媚俗從眾地走上民粹主義的道路,這在時下「政治成了一種媒體鏡頭前的表演行為藝術」之際,習慣於與地方派系妥協協作的國民黨的「老K」們顯得左支右絀,相當狼狽。
加上這一輩的國民黨高層對體現總理遺教的五權憲法體制的理念疏離,農業占整體經濟比重早就下滑到幾乎是靠政府補貼在支撐,農委會成為台灣最大的社會福利機構之一;中小企業製造業在兩岸分工,或說是「全球化」、「降低成本/避稅」與「風險分散」需求下而外移等等,以致不僅固有價值理念型的支持者老化與流失,農民、中小企業主的「代表性」也隨之剝落,國民黨現在的政治路線不明不朗,只剩下「北臺都會地區門宦士族集團」這個充斥「政二代」把持黨機器的鮮明「近親繁殖」印記。
高雄市市長的選舉,高雄人在換屆的時候適逢「反菊」民氣到達高峰而把韓國於推上了市長大位,但是那時候後陳其邁的得票是把民進黨的家底子票盤顧得嚴嚴實實的;到了韓國瑜甫當選幾個月就要選總統,說好的做好做滿全不算數,而且還敗得極慘,泛藍中對他背信忘義、敗黨誤國的怨念和原先就可惜陳其邁落選的泛綠加起來一起把「反韓」民氣又推到另一邊的另一個高峰,韓國瑜倒台速度之快,令人不敢置信。
所以,國民黨除了長期的「理念疏離」、「代表性剝落」之外,還碰上短期的「遇人不淑」。「北臺都會地區門宦士族集團」的特質也感染了韓國瑜的團隊,在韓倒台以後,完全沒有應變補選的接班人安排,堪選的副市長竟然沒有一個設籍在高雄市?沒官當以後,之前說是多愛高雄的人也通通都不見了,不知其所終。隱然「在地意識」在這次補選當中有所覺醒,超越了政黨衝突、對決的層次,「歹北郎啊」別再鬧了,這次我們高雄人要自己來作主!
「反菊」、「反韓」之後,「在地和解」成了主流民意。三黨的候選人都是「在地人」的相同條件下,三位候選人的個人資歷和政見就成了以德服人的比賽主要項目。國民黨從不栽培人,這一次臨時「拉伕」李眉蓁這位市議員出來應戰,市議會黨團的向心和動員能量有待考驗,她在原縣區根本不具備知名度,又「反韓」民氣還居高不下之際,繼續替韓國瑜市政成績辯解的李眉蓁,身為「韓粉」的等級會否過高而影響選票?當了三屆市議員,政績貧乏,終於在這一兩天衝高了網路聲量,甚至一度還略微超過陳其邁,靠的竟是宣傳短片與周杰倫創作歌曲版權的爭議,影片最後還下架,這樣的網路聲量雖高,得到卻是一面倒的「負面評價」,連行為藝術、表演政治都「凸槌」,李眉蓁和國民黨到底是怎麼了?
反觀陳其邁在所有可見的民調當中遙遙領先,不要不相信民調,最近幾次的選舉民調都告訴我們民調是個可靠的民意測量工具;儘管如此,在幾次近距離的觀察中,陳其邁在三位候選人當中都是行程數量和緊湊度第一名、現場人氣聚攏能量第一名、社區型政見的數量與成熟度第一名,勤勉度加人氣指數,李眉蓁、吳益政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可以感受到的是,基層泛藍民眾心中十分失落。吳益政在柯文哲的拉抬下,可能利用激化與新潮流的對立催動泛藍之間的「棄保」。李眉蓁在這種夾攻下,除了一直叫陳其邁「叔叔」之外,不知到她在高興甚麼?這樣叫「叔叔」,難道沒有民調告訴她一個鐵錚錚的事實是,那根本不會讓她在「20-29歲」的年齡層中支持者獲得些許增加;也不知道推出了甚麼有意義的論述?跟風地提一些冷氣機裝置、說別人抄襲韓某政見…,談甚麼「高鐵南延」,她又不是在選屏東縣長,可惜盡是「草包藍」的天馬行空,認真談談擘劃市政的理想、建設和願景,對她來說是奢求嗎?
國民黨這一次補選如果敗北,應該不令人意外,只是換屆又是兩年後盡在眼前,誰來選呢?從不栽培人才的國民黨繼續隨便拉伕嗎?我一輩子老老實實交黨費,換來的是黨認為我是個政治機器人、投票機器人,提誰我就得投誰嗎?
文/蘇嘉宏(高雄師範大學兼任教授 輔英科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