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郵政提供人民處理郵務、儲金,及壽險的服務,幾乎滲透到台灣各個角落,不只如此,郵局在疫情期間,也協助口罩配送,接下來更要扛起重任,成為發放振興券的單位之一。不過,中華郵政自從公司化以後,經營績效也受到各界檢視,尤其壽險業今年碰上改善體質的議題,讓這個有如「綠巨人」般屹立在台灣社會的郵局,現在面臨各種業務困境,都漸漸浮出檯面。

根據中華郵政2018年最新的年報數據顯示,存簿儲金的開戶數逾2830萬戶,也就是說,每一個台灣人平均都有一個郵局帳戶。2003年改制為郵政公司後,由交通部百分之百持有,資本額高達723億元,超越台企銀、直追中華電;若以郵政資金加上壽險資金,資本額更達七兆餘元,因次稱中華郵政為綠巨人,可說是名符其實。

根據財經雜誌《財訊》報導,在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公布的資料中,竟可發現中華郵政的壽險業務亮起紅燈。根據中華郵政綜合損益表審定決算數,其整體營收在2017年達到3286.1億元高峰後,之後兩年分別衰退7.8%及7.3%;獲利情況更令人看了直搖頭,2019年淨利僅93.4億元,創下至少七年來新低,更較前一年大減超過三成。

雖中華郵政近年來致力於轉型,但不僅壽險、儲匯、郵務三大業務營運表現都未能與時俱進,不斷訴求發展的「智慧物流」和「數位金融」等新業務也未見明確成果。在《財訊》報導中,整理出中華郵政面臨的三大窘境,首先,一直高居郵局主要營收來源的壽險業務,恐將面臨獲利動能下滑、利差損等危機。

第二,長期跛腳的銀行業務,競爭力也愈來愈疲弱,最被市場詬病的是,這筆應該訴求穩健的資金,如今成為公家機關開打經營權之爭時,最有利的運用對象。

第三,營收占比第三大的郵務業務,近年整體郵件營運量下降,其中函件業務逐年衰退,包裹和快捷則受惠電商發展逐年增加,不過如統一速達(黑貓宅急便)、台灣宅配通等業者,現都主打彈性配送和低價策略,讓郵局業務仍面臨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