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仍有不少人把新冠病毒稱為「武漢肺炎」,引起中國強烈不滿,《自然》雜誌7日以「Stop the coronavirus stigma now」(停止新冠病毒的污名化)為題發表社論,屬下的「Nature自然科研」於9日刊載中文版,表示《自然》曾把新冠病毒與中國、武漢混為一談,為此表示願意承擔責任及道歉。

新冠肺炎大爆發,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避免地區污名化,2月12日把俗稱武漢肺炎的新冠肺炎病毒正式定名為「COVID-19」,但此後仍有不少民眾稱呼為「武漢肺炎」。

《自然》一開始表示:「今年2月,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命名為『COVID19』,這一名字很快便被傳播公共衛生信息的大小組織採用。世衛組織在提出這個命名的時候,委婉地提醒了一下曾經在新聞報導中錯誤地將新冠病毒與武漢和中國關聯在一起的人和組織,包括《自然》。我們當初的做法確實有誤,我們願為此承擔責任並道歉。」

《自然》一一舉例,它指出人們多年以來將病毒性疾病與疫情首先暴發的地區、地點或區域關聯在一起,如中東呼吸綜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及茲卡病毒。但世衛組織2015年發佈指引,要求停止這種做法,以減少污名化和惡劣影響,減低當地民眾的恐懼或憤怒。

《自然》同時指責美國總統川普一再把病毒與中國綁在一起,巴西、英國等政客都認為中國應為疫情負責,「執意將一種病毒及其所致疾病與某個地方關聯在一起,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需要立即停止。」

《自然》又指出,自疫情爆發至今,全球各地的亞裔成為種族主義攻擊的對象,對亞裔身心健康和謀生方式造成不良影響,共計70多萬在海外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主要分佈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他們目前已陸續返國,但更有許多留學生在擔憂種族歧視及未來學業的情況下,繼續留在當地,加上國際航班仍未有確實的恢復時間。

《自然》表示,疫情引發的後遺症會導致國外失去亞洲國家的學生,讓受影響國家的高校面臨多樣性下降,各高校幾十年以來致力提升多樣性的,甚至各國都制定政策鼓勵國際學術流動性,多樣性是推動研究和創新動力,讓研究成果更具包容性。

《自然》指出,必須避免和減少污名化,不要把COVID-19和特定的人群或地方相提並論,倘若污名化導致亞洲年輕人離開國際校園,會有科研環境慢慢變差,「是一個悲劇」。

最後,《自然》表示「新冠病毒污名化必须停止——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