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初選如火如荼,尋求連任的共和黨現任總統川普以逸待勞,靜待對手出線。民主黨則是競爭激烈,在3月3日全美14個州同步舉行的「超級星期二初」(Super Tuesday)選後,形成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兩強競逐態勢。

拜登和桑德斯的捉對廝殺,更被視為是民主黨內主流的「建制派」團結一致,共同抑制桑德斯代表的「左派」進步勢力的政治角力。由於桑德斯在「超級星期二」之前的前4站初選表現不俗,拿下較多黨代表票,激發民主黨內「反桑德斯」陣營的危機感,也讓原本參賽的前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長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以及明尼蘇答州參議員克羅巴查(Amy Klobuchar)相繼宣佈退選,轉而支持拜登。如此巨大的變局也為拜登沈寂的選情注入新的動能,讓他在「超級星期二」初選翻轉頹勢,與桑德斯形成有力抗衡。

但捲土重來的桑德斯絕不會因此退縮,很有可能會力拼到最後一刻。這也讓外界對於自詡是「民主社會主義」的他,能否代表民主黨與川普一搏格外關注。相較於美國對於桑德斯諸多國內政策有所質疑,包括台灣在內許多國家更密切注意桑德斯的外交政策,畢竟現階段他仍具有挑戰川普的可能性,而且他在外交領域的經驗遠不及曾擔任歐巴馬總統副手的拜登。

桑德斯最近一次的公開發言也觸及台灣議題。兩週前他接受CBS電視台《60分鐘》節目訪談時表示,被問到中國侵略台灣,成為美國總統的他會否出兵干預。他的回答:「我認為我們必須向世界各國明確表示,我們絕對不會袖手旁觀,也不會允許發生入侵。」

事後不少分析都放大桑德斯這段談話,台灣內部更有人以此作為桑德斯力挺台灣防衛的證明。持平而言,過去桑德斯給人的既定印象是一位「非軍事干預主義者」(Non-interventionist),這也和他主張全民健保與大學免學費等「左傾」政策的意識型態相關。桑德斯原則上支持反對對外介入,減少軍事開支來支撐國內社會福利開銷的政策。他在擔任參議員任內的投票紀錄也顯示此一立場。此外,在2016年總統初選中,桑德斯也主張美國自中東撤軍,歐巴馬任內決定出售飛彈防禦系統及F-16戰機等相關法案,桑德斯也投下反對票。

但桑德斯對於台灣民主的進展也不吝給予讚揚與支持,主要也是與他力推的進步價值議程有關。例如,2019年他就聯署肯定台灣同性婚姻的法案,他也肯定台灣大學貸款政策。而桑德斯與台灣最密切的連結,就是健保議題。他多次盛讚台灣的全民健保政策,是美國可以借鏡的榜樣。2014年桑德斯甚至邀請台灣前衛生署長葉金川到美國國會作證。在美國對台政策基礎的「台灣關係法」與「一個中國政策」上,他也採取支持態度。2017年川普訪問中國前夕,桑德斯就簽署聯署信,要求川普遵守《台灣關係法》,延續美台的緊密關係與交流。

3年前參與民主黨黨內初選時,桑德斯甚少論及外交政策。隨著這次參選氣勢更甚以往,他的幕僚也開始幫他準備相關外交議題的論述。例如,桑德斯陣營強調美國應該謹慎處理海外出兵議題,確保正當性與代價的評估。他們也區隔與川普的單邊主義與零合思維,著重在尋求多邊合作以及同盟的互信。包括桑德斯本人在CBS專訪中也表態他願意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見面,但不會像川普那樣只是為了作秀。

又如,桑德斯向來被批評對於獨裁政權領導人如古巴強人卡斯楚、委內瑞拉前總統馬杜洛的態度過於軟弱,也助長外界對於他具社會主義意識型態的標籤。但桑德斯陣營也反駁他在人權與自決等議題上的立場堅定。他對馬杜洛貪腐與極權作為的批判也不遺於力。同樣的強勢態度也用於對伊朗和中國,只不過桑德斯陣營將更重視美國作為全球秩序、規範與和平促進者的角色,不會如川普那般「非敵即友」。

很明顯的,桑德斯的外交政策與國安戰略仍在發展與成型中,畢竟他是以內政事務起家,而且意識型態鮮明。無論他最終能否獲得民主黨提名,甚而在大選時擊敗川普,都還言之過早。因此對於他單一議題的發言,台灣無須過度自喜,而是應該探究他完整的思想脈絡,鎖定他可能的國安與外交幕僚,進而運用他對台灣最有興趣的議題作為切入點,強化他對台灣的理解與支持。

如果桑德斯當選美國總統,中國又對台發動軍事侵略攻擊,美國根據「台灣關係法」有義務協防。但關鍵仍在於如此的軍事行動如此開啟?程度又有多高?這背後都需要台美關係更深化的經營與鞏固,不能只寄託在一位美國總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