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對華人社會中的多數上班族而言,春節連假可說是難得能休假最久的大確幸。終於可以暫忘工作的煩憂,以團圓、遊玩、耍廢等各式活動取代平時的埋頭苦幹,同時犒賞整年的辛勞,「不想上班!好想放假!」的願望得以實現!

然而,在假期結束後,得面對現實回到工作崗位,令人感慨「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伴隨生理上表現頭痛、倦怠、腸胃不適等問題,心理上感受到提不起勁、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等狀態,泛稱為「收假症候群」,往往影響假期後的工作效率。面對收假時的不舒服,反映人們多少對於生活型態轉換的適應困難、不甘再次承受工作壓力等,人人可能皆會發生,且需要尋求調適之道。

想輕鬆克服「收假症候群」的影響嗎?不妨參考Joanna Gutral (2017)、Tasha Rube(2019)等心理學家、社工學者等人的建議,找尋適合自己的收心大法,一起調整身心狀態,重新上工。建議統整如下,可分為情緒、認知、行為等層面:

一,情緒

1.接納情緒

返回工作模式,難免情緒有種過不去的感覺,甚至覺得低落、煩躁,會產生負向的情緒是很正常的現象,可試著接受情緒的變化,給心情有喘息、自由流動的空間。

2.因應情緒

覺察到任何負向情緒時,也可以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因應方式,以協助自己平衡情緒,例如聆聽喜歡的音樂、找親近的人傾訴、多運動、自由書寫等。

二,認知

1.想法轉個彎,享受任何擁有的經驗與回憶

改變對事物的思考也會改變對事物的感覺。練習轉換思考,欣賞自己的經歷,而不是只為不可避免的日常生活的回歸而不捨。感謝自己能享受假期,並回想工作的初衷。

2.重新評估個人生活

工作即是生活的重要部分,若經假期休息後,發現對生活不滿意而反映在身心壓力,可能需找出可能因素,且漸進地調整,如工作負荷、不適應該職業、規律被打破等。

三,行為

1.建立緩衝時間

開工前,預留逐步收心時間,如:上工的至少前一天思考及規劃工作計畫,讓自己的心提前回到工作情境。

2.調整作息

放假期間不免會改變平時生活節奏,例如塞滿遊玩行程、睡眠時間延後或增加等,可試著利用緩衝時間,將作息調整如工作日,以便適應上班日的步調。

總之,想對付收假症候群,盡可能理解收假後可能感受的情緒,並且尋得因應之道。亦透過思考的轉換、行為的調整,幫助自己在假期與工作模式的轉換中如魚得水。

作者:張瑜芳 臨床心理師 / 宏恩醫院龍安分院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張瑜芳臨床心理師   圖:張瑜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