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亡國感」的助力下,蔡英文與民進黨在2020年大選中獲勝。西方觀察家的評論也不脫中國因素。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稍早刊登該媒體國防事務編輯艾克斯(David Axe)1則以〈台灣能否阻止中國入侵?〉為題的1則ˇ分析報導,整理專家們對台灣的建議:在未來四年的武獲宜選擇不那麼光鮮亮麗但比較靈巧的系統。

艾克斯首先引用彭博社(Bloomberg)駐香港特派員馬洛(Iain Marlow)的見解,指出蔡英文連任意味著台灣在未來四年仍將持續抵擋中國的侵略,但可能有必要調整軍購重點。

馬洛指出,蔡英文總統為了保衛台灣免受中國侵害,在其第一任內便已取得價值高過100億美元的軍備,包括60架新的F-16戰鬥機和108輛M-1A2坦克。台灣還在美國的協助下,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開發新型的柴電攻擊潛艇。在接下來的四年中,獲取不是那麼顯眼但更靈巧的武器以可能更為重要。

蘭德(RAND)的分析師斯哈羅德(Scott Harold)也認為,台灣在未來4年應致力於取得能夠在中國第一擊之後仍然能夠存留,並且在接下來的數週或數月內仍然不會被摧毀並具有殺傷性的低調的、網路化的防禦。

畢竟,人口多達14億的中國擁有之船舶,飛機、車輛和士兵遠遠超過人口僅2300萬的台灣。北京的軍費比台灣的軍費高出25倍。

根據美國國防部2019年年度報告,中國目前仍然缺乏征服台灣的能力,無法通過全面的兩棲入侵來征服台灣。然而不可忽略的是,中國與台灣之間的軍事力量差距以及中國「統一」台灣的決心,都與日俱增。

馬洛寫道:「以上這些顧慮促使安全專家主張,台灣應專注於『不對稱』武器,而不是昂貴的,易損的戰機和坦克。靈活可移動導彈系統能擊落中國軍機,並在被導彈殲滅之前迅速重新定位。」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霍姆斯(James Holmes)則建議台灣海軍,開始建造小型、廉價的導彈武裝攻擊艦。霍姆斯投書《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台灣可以利用崎嶇不平的海岸線作為地理掩蓋,佈署快速巡邏艦。

霍姆斯指出,台灣可以將小型漁港作為快速巡邏艦基地,讓中國難以將這些戰艦與停泊在那裡的漁船或遊樂船隻區加以區別。 他說:「這些小巧的武器將在台灣發揮極大的平衡作用。」

霍姆斯說,中國艦隊擁有的軍艦數量是台灣的幾倍,台灣以26艘主要水面艦艇和兩艘陳舊潛艇,無法在海上取得控制權。他表示,透過大戰取得海上控制權是強者所做的,不適合台灣的情況。

取而代之,霍姆斯建議台灣的海軍新戰略應以小型廉價的導彈艇應為主。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的北歐國家便採取這種戰略。根據報導,初步試驗和演習的結果也讓台灣海軍高層滿意。

艾克斯指出,北京也可能採取不對稱戰略。根據美方的報告,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能力在不全面入侵台灣的情況下完成各種兩棲作戰,包含對台灣所控制的南海小島發動襲擊,或者入侵守備更嚴密的馬祖或金門。這樣的入侵既可顯出中方的軍事能力和政治決心,同時又展現一定程度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