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總統大選蔡英文創下奪得817萬票的紀錄,而在2019年12月上旬,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正就曾準確指出,蔡英文必須拿到六成以上約815萬的選票,才能以臺灣大多數民意為倚靠,繼續推動抗中保台之明確作為。
以獲六成支持率為目標 世代之爭為選戰關鍵
林宜正表示,12月時提出蔡英文應突破800萬得票數,並獲得六成以上民意支持,是因當時民調顯示蔡英文已穩定領先韓國瑜,且領先程度已達一定幅度,而如此差距便會讓支持者產生必定勝選的心態。這樣的狀態會使得參與選舉的支持者逐漸鬆懈,因此800萬票的期許及呼籲是為激起支持者的熱情,並擴張基礎票源,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以民調根據,提出七成投票率中獲得六成得票率的目標。林宜正亦曾喊出「123 (plus) 」的口號,意為以2016年總統大選勝選票數689萬票而論,還需要123萬票才能達成得票率六成的目標,因此「123 (plus) 」的口號不只是策動青年族群投票以外,更是鼓舞支持民眾繼續努力堅持,而不輕敵懈怠,同時也希望未來有六成民意支持執政者面對中國威脅及挑戰。
蔡英文在此次大選獲取大多數年輕族群的認同,林宜正認為這次因為蔡英文與年輕世代找到了共同的價值,比如此次通過同婚專法便是一大因素,使得青年對於蔡英文支持力度和認同感更加堅定。但蔡英文為此也有不少損失,比如仍堅持傳統家庭價值之選民,或者持反對意見之選民。其中,林宜正認為最棘手的應該是「一例一休」,因此政策受到受到最大的質疑與反彈,勞資雙方皆無法對此政策的推行滿意。至於該如何彈性調整或協議,未來將會是蔡英文備受檢驗和考驗的關卡。林宜正指出這些政策的改革和推行造成的影響都是一體兩面的,但這些利弊都必須全盤接受,才能禁得起民意的託付。
藍營親中定位成焦點 「討厭民進黨」未能翻轉局勢
此次選戰定輸贏的關鍵,林宜正點出幾項主要外部因素;首先是中美爭霸中,臺灣在美國印太戰略布局擔任重要角色,美國也運用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力道介入到本次選舉中,並使得臺灣民主首位前鋒的角色能依此凸顯。香港反送中的抗爭也讓台灣人民產生一種亡國的即視感以及對於民主自由的重視,甚至是對於中國滲透的焦慮及對於承負臺灣未來的責任感。韓國瑜及國民黨對於香港局勢表態模糊不清,因而被選民認定為親中也是在這股「撐自由,護民主」的浪潮中因運而生的結果。再者,是習近平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公開談論,此為中國對於臺灣政策的定調,其曾經宣稱的「一國兩制,一中各表」精神早已不復存在,國民黨與民進黨抗衡之主要論調也因而消散,國民黨和韓國瑜進退失據,整體而言,大環境對於蔡英文是有利的。
當然國民黨深諳此理,卻難於回應,林宜正認為其中必有難以啟齒之理。比如此次不分區立委名單,更是加深選民對於國民黨親中的印象。林宜正指出,從中便可國民黨掌盤大老們均以其以自身利益為考量,也是此次勝敗分明的原因。從國民黨政黨票基本盤而論,七、八成選票都是支持韓國瑜的,林宜正認為不論是知識藍、經濟藍、科技藍最終都是回流到韓國瑜的選票之中,比如馬英九、趙少康、毛治國等代表性人物即是如此,最後關頭都為支持韓國瑜挺身而出,與中國有利害關係之企業也是如此。這些被稱之為經濟藍、知識藍等族群,林宜正認為這些都屬於社會菁英階層,韓國瑜並非他們心中理想的候選人,但為甚麼最終他們仍會支持韓國瑜?
在國民黨長期一黨獨大、黨國不分的環境中,這些菁英份子多屬社會結構中的受益者,自視為受益階層,對於不同族群的人則視為「被統治者」。因此這些菁英族群不甘心被統治者成為取代統治者的力量,也就是所謂「討厭民進黨」眾生相之中的一種型態;另一種「討厭民進黨」則係一般民眾不滿民進黨執政而產生的失望和厭惡。其中的差別係因這些社會菁英能夠比較民進黨執政的利弊,但其卻不依循理性判斷而做出決策,反而因己身利益考量,無法接受臺灣本土之改變及權力結構的崩塌,而激發出「討厭民進黨」的情緒。林宜正強調,國民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也就是因此與共產黨找到共通點,保持某種特殊默契壓制民進黨,甚至成為反台獨、反民進黨份子而從中獲取政治或經濟利益。
與藍營同席次 黨國遺緒仍普遍存於臺灣社會結構
就民進黨此次政黨票選情而言,林宜正直言並僅只是非差強人意,根本就是很不理想。雖然此次推出許多新世代候選人,明顯致力促成與年輕世代的連結,表現確實比2016年有所區別。但在這樣的努力之下,民進黨卻仍和國民黨獲得相同席次,這就代表了民進黨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林宜正甚至質疑,這些努力是否根本沒有切中核心?對於年輕人有利之實際政策是否仍施行不周?比如居住正義的實踐、學貸等問題,是否仍未能造成實質影響?
本次大選韓國瑜仍有550萬餘票的支持,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甚至仍能保有13席,林宜正認為這是因為國民黨黨國遺緒仍存在於體制當中,儘管經過2000年政黨輪替的洗禮,各種領域之間黨國一體的痕跡仍未消去。這470萬的政黨票乃是民進黨、台派政黨及年輕世代必然要面對的課題。
困境才剛開始,一次選舉的告終並不代表結束,找到問題所在並提出有效因應的政策方案,才是蔡英文及執政黨應該優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