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如同眾人所想像的,選前神隱了一段時間,充分達到對韓粉「飢餓行銷」的效果後,韓國瑜凱達格蘭大道造勢,依舊是人潮爆滿,依舊是紅旗遍地,也依舊有韓粉不願遵守秩序,硬闖台大醫學院或在捷運車廂裡喧囂。

這2年來從高雄到台北,「韓國瑜旋風」所帶來的高人氣與高亂象,是不會因選舉結果而改變的。因此即使民意支持度早已從高峰滑落,但選前有塞滿凱達格蘭大道的實力,選後要搞規模變成迷版的「八德夜市」會很難嗎?

當然,藍營選前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最終場造勢,還是如同鄉民所料,出現了神秘嘉賓「王小姐」。即使這位在台上與韓國瑜同框的王小姐,不是來自新莊,而是從美國來的,但比起「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的〈愛江山更愛美人〉;或是「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有沒有機會重來一次?」簡直是在雪上加霜。相形之下,美國王小姐那首〈台北的天空〉,對韓國瑜自然是雪中送炭。

2020年1月9日《中時電子報》報導〈韓國瑜凱道造勢 王芷蕾哽咽唱台北天空〉:

「韓國瑜凱道勝利之夜9日在凱道登場,王芷蕾應邀上台高唱〈台北的天空〉,不時哽咽,感動支持者,並高聲問大家在等誰?台下支持者高喊『韓國瑜』!王芷蕾說她特別坐了27小時的飛機,雖然還有時差,但是就是在等韓國瑜!」

外省人為何只愛「台北的天空」?

外省人熱愛且引以為傲的「台北的天空」,跟台灣其他地方的天空有何不同?其實在國語文藝片興盛之前,也就是國民黨推動的「健康卻不寫實片」,這些外省人導演的例如白景瑞〈家在台北〉李行〈早安台北〉劉家昌〈民國66年在台北〉之前,早在1960年代的台語片裡,台灣人導演也就已經有這種特別標示「台北」現象了。

像是1964年梁哲夫導演的《台北發的早車》,要傳達的就是台灣人對於台北的矛盾情緒。鄉村的年輕人總想往城市移動,也就是要往台北移動,但台北是一個五光十色的都市。男主角陳揚就跟女主角白蘭說:「你一定要去台北嗎?那裏十分複雜。」最後白蘭到台北後成了舞女,被老闆強暴後憤而殺了她老闆,因此被判無期徒刑。

1960年代台語片興盛時,光是「寶島歌王」文夏一個人,就主演了10集「阿文哥流浪記」系列。從1962年的《台北之夜》,一直演到1969年的《再見台北》,橫跨整個1960年代。這個文夏歌唱電影系列,不但開啟了台語片第二波大流行,也在台灣電影史上寫下傳奇篇章。

可惜1970年代起,台灣在退出聯合國後,推行國語的政策更激烈。尤其到了宋楚瑜當新聞局長後,台語片不但沒法繼續拍下去,連台語片的拷貝都遺失毀壞,現在只剩《再見台北》一個拷貝存在國家電影資料館,等於只保留了1/10,很可惜。

台語片習慣將全台灣的鄉下都形容成村姑,卻把台北隱喻為流氓,電影裡這樣幾乎公式化定位的男女與城鄉關係,不要說是拍成台語片很容易被禁。這樣的台語片劇本公式,就算換成是用國語來演,還是不會被官方所喜歡吧?

國民黨又為何會這麼喜歡「台北」?

台北以前若用台語來說,通常被說成是「省都」,就是國語說的省會。但戒嚴時代到今天,其實就是中華民國的首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

沒錯,義大利新浪潮電影,也是把首都羅馬描繪的是治安敗壞,一個會將鄉下人吞噬的怪物。但戰後義大利已將是民主國家,電影要怎麼拍,政府管不著。可是戒嚴時代的台灣,還是有嚴格的言論管制,這樣的台語片當然不被政府歡迎。

所以在國語片裡的台北,與台語片裡的台北就完全不同。1970年白景瑞導演的國語片《家在台北》,是強調健康寫實的黨營中影公司出品,不但獲得1970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歸亞蕾也獲得最佳女主角獎。1970年代後的台北,藉著國語文藝片的鏡頭,被保留的就比較好。

台語片因陋就簡,所以即使片名裡沒有台北這兩個字,實際上大量的外景也都是在台北街頭或公園車站等公共場所。拍過很多台語片、瓊瑤三廳片以武俠功夫片的導演郭南宏說:

「我執導及編劇拍的24部台語片,一部都沒有保存下來,全部被電影沖印廠認為放映過了的影片,底片沒有用了而把它全扔掉了,我從香港趕回台灣後,整個月嘔死了,全國有900多部台語片電影底片,同樣被三家沖印廠當作沒用垃圾東西而全部扔掉了。」

台灣從1955到1970年,出產了1,900多部台語片,但現在只留下161部,而且大多是殘破的有待修復。現在做台語片研究的人,也就只能從這些殘破的作品中來研究,真的是歷史浩劫。

戒嚴時代政府不會用「台灣」兩字,如果一定要用,就跟今天中國的用法一樣,要說是「台灣省」。國際奧會要把我們的名字改為「台灣」,我們抵死不從,糾纏數十年,1984年終於改成了「中華台北」,這個我們可以接受的的名字。

沒想到4年後蔣經國死了,台灣的情勢轉變,如今大多數台灣人對「中華台北」這4個字很反感,非要改回「台灣」這兩個字,問題是在對岸的壓力下,就再也改不回來了。

今天年輕一點的聽眾,很難想像戒嚴時代為什麼政府對「台北」情有獨鍾,因為他們認為台北是中央政府所在地,而台灣卻只是一個地方名稱。所以當鄧小平說出要「經濟學台灣」時,行政院長孫運璿要馬上呼籲共產黨「政治學台北」。

這時國民黨也不再談訴諸武力的反攻大陸,而是用「政治學台北」來包裝「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治口號。國民黨會這麼喜歡「台北」這兩個字,其實也是有歷史背景的。

韓國瑜為何嚮往「台北的天空」?

從總統民選以來,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都當過台北市長,2010年蔡英文參選卻被朱立倫擊敗的是那一役則是新北市長。鄉民們心裡明白,北高之間的位階是怎麼一回事?

好不容易這次出了一個政治上的百年奇才,高雄市長上任才幾個月,就直接越級打怪來參選總統。但選前大造勢的場上,神秘嘉賓卻是專程從美國來的王小姐,唱的又是〈台北的天空〉,這叫高雄人情何以堪?

選舉這一路走來,始終不願墨守藍營傳統選戰成規的韓國瑜,最終造勢卻還是妥協了。不再唱他的成名曲〈夜襲〉或〈我現在要出征〉,甚至〈隱形的翅膀〉也不唱了,毅然回到國民黨傳統,乖乖唱起藍營選戰的御用主題曲〈台北的天空〉,這當然又要從歷史說起了。

1994年11月24日晚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的國民黨建黨100週年聯歡晚會,主席李登輝、副主席連戰、秘書長許水德等黨政要員全都與會,節目由黨營的中視公司製作並即時播出。

1967年台北市被升格為院轄市後,市長就由國民黨官派,27年後終於再次恢復為民選。現任市長黃大洲遭遇脫黨自立門戶的人氣王趙少康挑戰,聲勢始終拉不上來。藉由這場造勢大會,女性聲樂家簡文秀演唱〈台北的天空〉時,黃大洲順勢走上舞台一起合唱後半段,成了當天節目裡的最高潮。

4年後1998年10月7日晚間,國民黨這次找來講了200次不選的馬英九出山,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辦「團圓夜,月浪漫」晚會,名義上是慶祝中秋節,實際就是在為台馬英九造勢,祕書長章孝嚴帶頭高歌一曲〈台北的天空〉,希望台北的天空「天天天藍」。從此〈台北的天空〉,就正式成了國民黨競選造勢的國歌。

2006年3月19日上午,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訪美,首站紐約市在攝氏零度以下,但在法拉盛喜來登大飯店,僑胞組成的「大紐約泛藍後援會」為他舉辦的慶祝晚會,在〈台北的天空〉原主唱人王芷蕾帶領下,馬英九開心地與全場僑胞合唱〈台北的天空〉,國親新三黨終於首次聯手,熱情擁戴馬英九出馬競選總統,從民進黨手中搶回執政權。

到了10月1日晚間,在台北車站前舉行的反貪倒扁靜坐已進入第23天,主場地昨晚出現身穿白袍的〈台北的天空〉作詞者陳克華,與其他幾位也穿著白袍的醫師一同上台,陳克華高呼「希望未來台北的天空下不再有陳水扁」。

保外就醫後都只在高雄開直播,未來台北的天空下,應該不會再有陳水扁了?但從高雄揮師北上韓國瑜,能否在未來台北的天空下,持續2018年的人氣,韓國瑜面對的困局,也不比陳水扁輕鬆吧?

韓國瑜選前造勢的神秘嘉賓,為何是美國王小姐?因為他跟陳水扁一樣,即使人被困在高雄,心裡卻始終嚮往「台北的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