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酒駕新制自108年7月上路後,取締件數降幅達22.6%。但隔夜醉及食用含酒精料理所造成的酒駕事件仍頻繁發生,醫師建議,前一天晚上若攝入濃度較高的酒,最好還是要留給身體完整24小時的時間將酒精代謝。

警政署統計,酒駕新制上路後,7月至11月份間的取締件數及移送法辦件數均有所下降,取締件數由7月份8,546件逐月下降至11月份6,615件,降幅達22.6%,移送法辦件數從7月份的4,849件,減少至4,142件,降幅14.6%。

不過,雖然近年來民眾已逐漸建立酒後不開車的觀念,但隔夜醉及食用含酒精料理所造成的酒駕事件仍屢屢聽聞。因此,交通部與社團法人台灣酒與社會責任促進會合作,邀請網紅the Pierre劉沛拍攝「小心隔夜醉」宣導影片,提醒民眾品嚐含酒精成份的佳餚及酒品後,仍然不要駕車,須達到一定的休息時間代謝體內酒精,避免造成宿醉駕車。

交通部道安會執行秘書謝銘鴻表示;「近五年,酒駕肇事件數已有逐年減少,且去(108)年7月酒駕新制上路後,從取締件數及移送法辦件數整體看來,的確達到一定程度的嚇阻與宣導成效,但細究酒駕肇事的時段發現,上午6點至中午12點,佔各時段的比例,由11.8%逐漸上升至14.6%,顯示不少民眾輕忽了宿醉的危險性。對此,期望提醒民眾正視『隔夜醉』問題,修正錯誤觀念,避免意外觸法成為酒駕者。」

肝膽胃腸科醫師郭東恩以專業的角度解釋:「只要飲用酒精不論濃度高低多寡,5~10分鐘就會進入體內,且不論量多量少,身體一定會吸收,每個人的解酒酶代謝速率不同,需要充足的休息才能將酒精代謝完全。」

醫師指出,一般5%的啤酒,大概兩小瓶易開罐容量,大部分就可以讓呼氣達到酒測臨界值0.15(開罰標準)。

郭東恩醫師在「小心隔夜醉」宣導影片中解釋,如果前一天晚上喝了30-40%的烈酒,不管量多量少,都要給身體完整24小時的時間代謝完畢。

天氣寒冷,很多人會揪團吃藥膳類鍋物,料理中常用的紹興酒大約17、18%,米酒20%、米酒頭35%,郭東恩醫師說,這些都都遠超過低劑量啤酒。而很多人會喝的提神飲料,裡面也含有8-10%酒精濃度,料理、提神飲料添加的酒精成分都比想像的高。

影片中提及,2015年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曾對台灣人酒精代謝進行生理研究,發現4成7國人肝臟解酒酵素相對歐美民眾缺乏效能,解酒效率低,所以不能像歐美國家的民眾有很好的代謝效能,需要更多時間代謝完成。

交通部道安會再次呼籲民眾,前一天如果有較多的飲酒,即便已有一夜休息,隔天也最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確保體內的酒精獲得完全的代謝,不要存在僥倖心理,讓宿醉變成道路上自己及他人安全的隱患。

※新頭殼提醒您: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