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價值極高的山藥,是許多媽媽喜愛料理的聖品,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山藥也有很多品種,有紫皮、白皮、紫肉、白肉、黃肉等各種顏色,而涼爽的秋季更是吃山藥的好時機,《新頭殼》整理台灣常見五種山藥,繼續看下去吧!

農委會表示,全世界的山藥品種約有6百多種,光是台灣的山藥也有10幾種,像陽明山原生種、基隆山藥、白皮白肉山藥、紅皮白肉山藥、紫皮紅肉的紅薯山藥等都是台灣常見的山藥,也是普遍吃得到的山藥品種,而我們食用的部位,其實是山藥的地下塊莖,依這些品種的不同,塊莖外形也不同,一般有圓形、塊狀及長形。

台灣常見山藥品種 

目前台灣栽培的山藥可以外型分為塊狀山藥及長形山藥,肉色大致分為白色、黃色及紅色,農委會表示,塊狀山藥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薯形大,產量高,目前台灣栽培品種為台農1號、竹山紅薯等。

而長型山藥主要分布於中國及日本等溫帶國家,莖蔓較為纖細圓形,葉形狹長,塊莖形如長棍棒,產量較塊狀山藥低,一般栽種期在2至4月,常見品種為大汕種、基隆山藥、紅皮削山藥、血薯。

台灣常見5種山藥品種 圖:新頭殼/製表

大汕山藥:

又稱大憨薯,皮色為黑褐色,皮層淡黃色,肉色白裡透淡黃色,竹山、民間、埔里、集集為主要產區,產期約11月至4月。

白皮削山藥:

又稱白皮白肉山藥,皮色為黃褐色,皮層淡黃色,肉色白色,士林、北投、淡水、三芝、石門為主要產區,產期約10至4月,適合食用及加工。

紅皮削山藥:

又稱紅皮白肉山藥、北投山藥,皮色為紫紅色,皮層淡紅色,肉色白色,士林、北投、三芝、金山、石門為主要產區,產期約9至4月。

紅薯山藥:

又稱竹山紅薯山藥、血薯、民間長紅,皮色為紫紅色、肉色紅色,竹山、民間、二水為主要產區,產區自9月至隔年4月,適合加工及食用,另類用途如加工天然色素等。

基隆山藥:

「基隆原生種」山藥,皮色為黃褐色,皮層淡黃色或但紅色,肉色白色或淡黃色,主要產地為瑞芳、雙溪、平溪、貢寮、淡水、三芝、汐止等區,產期約10至2月,其肉質細緻且黏性高,口感較為綿密。

掌握撇步!輕鬆挑選新鮮品質佳的山藥

農委會表示,選購山藥時要找薯塊完整、表皮平滑、鬚根少、沒有發霉腐爛,而且同體積以越重的越好,且黏液濃稠度高。

農委會指出,新鮮的山藥,切口會呈現鮮豔的色澤。由於山藥外皮含有植物鹼,在削皮時,有些人會過敏而發癢,可以先戴手套或套上塑膠袋再處理;如果真的發癢,趕快泡在冰水中或用肥皂擦洗,就能減輕症狀。

山藥富含鐵質,切開後容易氧化變成褐色,要避免山藥黑化的話可以去皮後泡在鹽水、檸檬水或白醋裡,或是先用微波爐、電鍋或蒸籠加熱後再去皮,可以減少氧化現象。

且山藥很耐貯存,如果一次吃不完,可以先去皮切塊,分裝後放入冷凍庫,就能貯存較久;如果是完好沒有切口的,只要放在陰涼通風處,保存期限可以達3個月喔! 

大汕山藥又稱大憨薯,皮色為黑褐色,皮層淡黃色,肉色白裡透淡黃色。   圖:農委會/提供

新北山藥主要產地為瑞芳、雙溪、貢寮、淡水、三芝、汐止、平溪等區,主要栽培品種是「基隆原生種」山藥,少數為紅皮屑、白皮屑品種。   圖:新北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