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隊莫雷:人類心智,會被幻覺操弄

文/麥可‧路易士

莫雷十六歲時,基於對運動和統計的興趣,買了《比爾詹姆斯棒球歷史摘要》(The Bill James Historical Baseball Abstract)這本書。由於奧克蘭運動家隊的推波助瀾,使得這本書與數據分析在棒球界掀起了一場大革命。莫雷相信,自己也可以透過數據,做出比傳統專家更準確的預測,如果他可以預測職業球員的未來表現,就可以組成一支贏球的球隊。

因此莫雷來到休士頓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裝用來預測籃球選手未來表現的統計模型。這套模型,也是他累積籃球知識的重要工具。「知識就是預測力,」莫雷說,一旦你擁有數千名選手的資料,就可以找出他們在大學球隊與在職業球隊的表現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聯性。

哪些資訊有用呢?你或許會以為,當然是「得分」,不少人確實這麼認為。但一個大學籃球球員的得分能力,是否可以用來預測他未來在NBA的表現?答案是:不行。根據莫雷早期的模型版本,傳統的統計方式如每場比賽的得分、籃板球、助攻等等會產生誤導。實際上,得分高的球員很有可能會傷害整個球隊,得分低的球員反而可能是球隊的重要資產。

除了模型,莫雷初次接觸人類心智的研究之後,也發現了人類心智運作極為奧妙。一方面,心智會接收到有助於評斷選手的資訊,但另一方面我們的心智也會被幻覺所操弄。舉例來說,二○○七年選秀時,統計模型看出馬克.蓋索(Marc Gasol)的潛力。當時蓋索二十二歲,身高七呎一,在歐洲球隊打中鋒位置。但是球探找到一張他光著上半身的照片,看起來身材矮胖、肌肉鬆垮,火箭隊的員工替他取了個綽號「肥仔」(Man Boobs),然後肥仔這、肥仔那的談論著他。

「那是我第一次負責選秀,但卻不夠果決。」莫雷說。他任憑大家對蓋索身材極盡嘲諷,掩蓋了統計模型對於蓋索潛力的樂觀期待。莫雷沒有和員工爭辯,而是眼睜睜看著曼斐斯灰熊隊在第四十八順位選中蓋索。在第四十八順位選中全明星的機率低於百分之一,甚至要在第四十八順位選出一位可用的NBA板凳球員,機率也是微乎其微,而蓋索證明了自己是個例外。換言之,球探給蓋索貼的標籤,明顯地影響了自己判斷。「當時我立即訂了一條規定,」莫雷說:「以後不准再給球員取綽號。」

莫雷發現,人類心智最狡詐的地方就在於:它會讓你對於本質不確定的事物產生確定感。在選秀會上,很多球探心中如水晶般清晰的畫面,事後證明都只是錯覺。很多球探常會先對一個球員形成某種既定印象,再根據這個印象選擇性地去蒐集與分析該球員,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你的心智會忽視原本它不期待看到的事物,反之,卻會渴望去看到合乎它預期的事物。如果球探已經對某個球員的表現有了自己的看法,就會傾向去尋找相關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不喜歡某個有潛力的新秀,你會說沒有他的位置。如果你喜歡他,你會說他可以打不同的位置。不論一個人在挑選球員時會帶著怎樣的偏見,這個偏見都不會消失,他永遠都會尋找其他證據來佐證自己的偏見。

莫雷也發現,球探通常會偏好那些讓他們回想起自己年輕時代的球員。「你看到某個球員,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然後想方設法去找出喜歡他的理由。」還有,如果某位球員的體格和優秀球員有幾分相似,也會產生誤導。十年前的NBA,從來沒有一位身高一九三公分、皮膚白皙、擅長遠距離投籃、但高中時代未獲任何主流大學球隊青睞的混血球員,打出特別出色的成績──直到Stephen Curry出現,在NBA掀起一陣炫風。自從Curry帶領金州勇士隊拿下NBA總冠軍,成了人人眼中最有價值的球員之後,所有同樣是混血兒、表現突出的得分後衛,都強調自己與Curry有多相似,也因為這些相似之處,他們更容易被球隊選中。

人類的心智運作極為奧妙。莫雷說,當人們在「預測」時,所做、所說的都是騙人的,都在假裝自己知道得比真正知道得多。這世上有許多有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唯一正確答案是:「無法確定。」比如,「未來十年的油價走勢如何?」莫雷倒不認為自己的預測模型能提供「正確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答案」罷了。

( 節錄自《橡皮擦計畫》第一章)

書名:橡皮擦計畫

作者:麥可.路易士

出版社:早安財經文化

火箭總經理Daryl Morey。   圖:擷取自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