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台灣歐洲聯盟研究協會)
穿過恬靜綠意滿盈的鄉間,站上露天礦場的瞭望台,整片成排的黑褐色土丘,一路延伸至視野無法企及的彼端,推手、大型挖掘機及輸送帶每日從地底挖出無數的褐煤,一路送至冒煙的褐煤電廠發電。這裡是東德,從柏林(Berlin)至萊比錫(Leipzig)一帶 有著許多豐富的天然礦脈,不少當地居民自150 年前就開始小型露天開採,二戰後東德因應蘇聯的重工業發展脈絡,展開更大規模的開採至今。作為東德重點城市發展的柏林與萊比錫,當地居民都把鐵路行駛距離約一小時左右的雙子星城,稱呼為「鋼鐵兄弟」。
依靠煤礦提供的奶水維生,並不是斷裂的世代記憶,燃煤仍是德國總體發電量的主力(超過33%)。由硬煤(Hard coal)、褐煤(Lignite)組成的德國燃煤供電,在減少碳排與再生能源發展的國際趨勢下,德國全境已停止開採不敷成本的硬煤,改由俄羅斯等國進口燃煤發電,但東德褐煤的蘊藏量及獲益頗豐,那些在柏林國會大廈前,要求德國在2030年前揮別燃煤的抗議運動(Fridays for Future),形同威脅斬斷東德世代記憶與經濟來源的臍帶。
「我們東德要再次展現1989年的推倒高牆精神,趕走把東德視為二等公民的獨裁者『西德』,請大家踴躍出來投票,維護傳統德國精神與家園,並向給予難民優渥生活更甚於東德的聯邦執政聯盟說不。」上述利用言論自由,抽換民主概念為己用、善於販售仇恨、撕裂族群的德國右翼民粹政黨AfD,以超過出口民調預期的選舉結果,在大柏林區與萊比錫所在的布蘭登堡邦(Brandenburg)與薩克森邦(Saxony)大選,創下得票的歷史新高。AfD黨魁高蘭(Alexander Gauland)在慶功酒會上宣示,「再也沒人能把我們從德國政壇移除,戰鬥即刻展開!」
萊比錫向來孕育了無數的德國菁英,例如:尼采、萊布尼茲、華格納與胡賽爾等人,另在為數不多的德國總理當中,像是萊比錫出生的前東德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及高等教育一路攻讀至博士都在萊比錫完成、具有東德國籍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東德人民一直保持著敬意與尊重,至少在2015年難民大潮湧入歐洲之前,東德給予傳統政黨基民盟(CDU)與社會民主黨(SPD),以實際的投票行動,肯定了左右派大黨過去在東德的執政。
2015年近百萬的難民大潮湧入德國,東德對中央執政聯盟分配各邦收容難民的決策,無所適從只能接受,但隨著難民申庇人數逐年趨緩(2018年申庇數為16萬多人次),AfD操作難民與移民議題的邊際效應逐漸下降,東德卻更踴躍的投票支持AfD,顯見挑起東德敏感神經的複雜性開始一一浮上檯面,「能源衝突」與「歧見」就此決定了東德大選的走勢與結局。
德國褐煤產量在世界排名第一,排名其後的中國、俄羅斯與美國等國目前都沒有廢煤的具體時間。儘管東德褐煤發電造成的碳排惡名眾所皆知,但褐煤仍然在能源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它在發電站附近開採,因此生產和使用便宜;第二,褐煤發電是化石燃料中唯一仍有利可圖的電力;第三,因應德國北電南送政策,東德褐煤與再生能源兼用,能夠穩定供應俗稱德國「天龍國」巴伐利亞邦的高科技產業所需電力(下圖二)。
透過下列連續三張圖示我們發現,首先,自兩德統一後直至2011年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德國才決議在2022年全面廢核,唯有穩定的燃煤發電供應,德國才能兼顧高科技與再生能源同時發展,從圖三可以清楚看到再生能源已開始逐漸填補核能發電的供應量;其次,東德境內沒有核電廠在運作,所以東德境內的風電與褐煤業者,彼此不但在國內是競爭關係、同時也在競逐電力出口鄰國的商機(圖四);再者,兩德統一後,在東德境內硬煤與褐煤供應鏈中打拼的勞工,先後有至少十萬人轉職或失業,相較西德Rhineland礦區的工作調整,位於東德的Central German District與Lusatia礦區的工作驟然消逝(下圖五),無數的東德家庭即刻陷入經濟來源斷頭的危機,對於東德來說,社會主義很糟,但資本主義更糟。
東德人在德國能源轉型的路上不論為誰犧牲了,德國電影《賣場華爾滋》呈現了柏林圍牆倒下後數年,儘管東西德早已統一,東德經濟卻仍遠遠落後,去工業化的政策也讓許多工人的生活面臨極大改變,不少人鬱悶自縊。導演湯瑪士斯圖伯(Thomas Stuber)不但透過本片說出「被留下的人」的故事,擔綱主演的重量級影后桑德拉惠勒(Sandra Hüller)與擔任男配角的彼得庫爾特(Peter Kurth)都出身於東德,兩人都親身經歷過東德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現實總是更為殘酷,東德不僅仍得支付全德國每月戶均三千臺幣,高昂電價仍持續再創新高,由青年發起的抗議運動「週五罷課」 Fridays for Future,不但要求德國立法在2030年前全面廢煤之外,更劍指中壯世代錯誤決策下的環境負荷,將是由未來的世代負責承擔,他們除了挺身而出別無他途,抗議運動一直延續至東德地方大選選前,每週五在德國國會大廈前的抗議隨歐洲熱浪越演越烈,西德甚至出現佔領褐煤礦區的突擊抗議,種種懷抱崇高理想的吶喊看在東德人的眼裡,都顯得哭笑不得,畢竟東德的犧牲已無法丈量估計。這時民粹政黨AfD投機性的在選前呼喊,反對風力發電、否認氣候變遷是人為危機等等的宣傳,此後能夠囊括的票數遠遠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德國之聲(DW)選前針對AfD在東德大選的選情分析,請來了具知名度的世界報(Die Welt)資深專欄作家Alan Posener,意外地挑起歧見並撕裂了兩德的情感,他說:「東德正在經歷憤怒老人領導的獨裁叛亂,德國實現了民主,提供言論自由的權利,提供表達與集會結社的自由,經濟問題並不能解釋AfD成長的態勢,因為在戰間期經濟困窘時,美國選擇了羅斯福、德國卻選擇了希特勒。東德自1933-1989年以來,一直都是在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他們從來就不懂民主、也沒學習過民主,現在他們反對民主,這些老人從來不質疑自己。如果AfD黨魁高蘭以及AfD在圖林根邦( Thüringen)的地方領袖Björn Höcke,這些愚蠢的種族歧視主義者能獲得30%左右的選票,那愚蠢的人在東德的占比,無疑是比較高的。」
從言論自由的角度來說,Alan Posener如何表達個人對東德的看法,各方都得尊重與包容,但上述的言論透過知名電視台在選前撥放,對傳統民主陣營的打擊並不亞於能源政策的衝突,從選後選舉研究的分析,更證明了Alan Posener對東德民心的掌握度極低。
上圖六與圖七代表了九月初薩克森邦與布蘭登堡邦,各城鎮的選情結果與政黨支持率漲跌,AfD在兩邦都以高出民調預期2%的結果,創下歷史得票新高暫居地方議會第二大黨。在地方長期執政的左右派傳統大黨CDU與SPD,雙雙創下兩德統一後的得票歷史新低,儘管傳統大黨暫時站穩仍可跨黨組成聯合議會主導議題,但執政中央定調不理會、不與AfD合作的態勢,顯然不是暫緩民粹主義持續滋長的理想解方。
這次選後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東德民心的些微差異與趨勢。首先,本次地方大選的投票率較上屆成長許多,在各陣營高度對峙與撕裂種族的情況下,導致很多上屆未投票的族群出籠紛紛走向票口,從政黨流向我們可以看到(下圖八),AfD不僅獲得了復出投票的大宗,更成功牽動了其餘政黨原本的支持者在大選中倒戈,特別的是AfD的支持群眾猶如鐵板一塊,很少改變投票意向,是本次大選除了票數衝至新高之外,值得關注的焦點之一。
從年齡區段也可發現(上圖九),週五罷課運動確實催動了年輕選票支持德國綠黨,並與AfD呈現分庭抗禮之勢,但綠黨在東德不但無法撼動「煤礦世代」,礦業勞動記憶越深刻的族群越不支持綠黨。從年齡區段除了可以看到AfD在本次大選獲得不分年齡的支持之外,具體捍衛傳統左右派大黨,以行動抗議AfD的力行者,就是Alan Posener批評的東德老人,這不僅顯露了他對東德理解的淺薄,更錯估了東德世代捍衛民主的決心。
「衝突在哪裡,政治就在哪裡」不少東德褐煤發電站就跟知名的Jänschwalde發電站一樣,所在地居民高比例的投向AfD懷抱。不過,已經被貼上標籤的反移民城鎮包岑( Bautzen)、德勒斯登(Dresden)、開姆尼茨(Chemnitz),反而可以在各投票站看到他們捍衛民主的決心。選前,領導基民盟參與本次大選的邦議員Michael Kretschmer舉辦了傳統的德國烤肉派對,直接聆聽選民與分享願景,這或許不是唯一與民接觸的可行作法,但他成功也堅毅地帶來,民主仍屹立在東德這塊土地上的最後希望。
備註一:地理位置介於本次地方大選中間的Lusatia 褐煤礦區,據統計目前仍有約一萬四千名勞動者,直接或間接從事褐煤相關工作。
備註二:同樣位在圖林根邦( Thüringen)與薩克森-安哈特邦(Sachsen-Anhalt)中間的Central German District褐煤礦區,同樣將牽動10月底的圖林根邦大選,且外界預期AfD將再次獲得不錯的支持。
備註三:向來因前衛市容、自由塗鴉而聞名全球的首都柏林,近年不僅成功匯聚了各國的藝術家,更在最知名的瑞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逐年展現軟實力。東德藝術風潮不只在全球興起,更外延至萊比錫,新萊比錫畫派(New Leipzig School)是德國當代藝術近年最知名的旗手,不僅拍賣價屢創新高,臺灣的也趣畫廊亦在今年九月,成為亞洲首家進駐並開幕的藝廊,臺灣與東德連線的開幕展,就是由臺灣藝術家范揚宗擔綱聯誼兩地情誼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