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遊」是許多青年給自己的一個夢,壯遊並非一定要出國、長期在外旅行,在台灣島內深入在地自然、文化,多次的點狀探索足跡,也可以累積出自己的壯遊歷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設立了61個精選青年壯遊點,就是踏出島內壯遊很好的第一步。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今年與非營利組織及大專校院合作,在全國建置了61個青年壯遊點,提供15-35歲青年朋友以正統教育外的方式多面向學習,其中13個部落青年壯遊點,可讓青年深度體驗部落生活及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活動,不論是人文歷史、歲時祭儀、體能挑戰及生態環境,都能夠在這裡找到自己專屬的體驗活動。

13個部落青年壯遊點包括:桃園溪口台、南投武界、南投清流、嘉義珈雅瑪、屏北部落、宜蘭樂巴漾、宜蘭哈盆、花蓮馬太鞍、花蓮太巴塱、花蓮吉拉米代、台東達魯瑪克、台東阿朗壹及東海岸原民古帆船等,對原住民族文化有興趣的青年朋友,一定是有相當吸引力的行程。

位於嘉義阿里山山腰平原的嘉義珈雅瑪青年壯遊點,98年受到颱風的重創,然而災情並沒有打倒當地居民,反而激起居民重建的意識,努力延續當地鄒族文化。青年壯遊點活動中,除了由茶山部落青年親自教學鄒語,在夜晚更帶領青年手拿火把,沿著溪水聲走向水火同源區,一路上高唱傳統歌謠,聆聽他們遭遇洪水時期的神話故事,體驗向天神取火的感恩儀式,感受最原味的鄒族生活。而一座座的Hufu(涼亭)更象徵鄒族人無私與人共享的開闊胸懷。參與活動青年提到,無論是走夜路、傳火種、攀岩坡、涉深水等壯遊過程,讓大家彼此分享智慧共度難關,當每個人都燃燒自我,就能照亮彼此。

在花蓮馬太鞍青年壯遊點體驗「巴拉告」傳統捕魚法。圖:教育部/提供

來到東部,喜愛好山好水的青年們,更不要錯過花蓮馬太鞍青年壯遊點。馬太鞍溼地是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域,在長期與大自然共生共存下發展出了世界唯一的捕魚方式「巴拉告」。在阿美族語中稱「巴拉告」為「讓魚棲息的池塘」,由在地達人示範這蓋在河川中,由竹筒、竹子、樹枝組成的三層捕魚陷阱,吸引魚兒誤以為是天然棲息地而游入,能夠讓青年感受到阿美族人多年來與自然相處的生活智慧。

透過2天1夜的部落青年壯遊點活動深度體驗,讓所有參與的青年朋友都感受到原住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參與壯遊活動的青年表示,自己手作、自己下廚,一步一步地跟著在地原民的節奏,有機會擁抱不同的生活方式,成為灌溉自己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