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首府戈馬市首例伊波拉病毒感染確診個案,鑑於疫情有擴散風險,已符合國際衛生條例須整合國際資源,以因應疫情的要件,WHO於今(2019)年7月17日宣布剛果民主共和國(DRC)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其實早在2014年,WHO就將伊波拉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主要爆發地區為西非,雖然在2016年宣布解除,不過,由於剛果又爆發感染事件,於是WHO針對伊波拉再度發布全球警戒。
伊波拉病毒也依「衛生福利部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作業要點」列為第4級危險群(Risk Group 4, RG4)微生物,該病毒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且致死率高,目前無有效預防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伊波拉病毒
疾管署表示,伊波拉病毒感染是人及靈長類(猴子、大猩猩及黑猩猩)的一種嚴重致命疾病。伊波拉病毒首度發現於1976年,同時間爆發的兩起疫情,一起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另一起在蘇丹的偏遠地區。伊波拉病毒的起源未知,但根據研究,果蝠可能是該病毒的天然宿主。
伊波拉病毒並不會經由水、蚊蟲叮咬傳播,在非洲地區,曾經發生因處理感染伊波拉病毒而生病或死亡的大猩猩、黑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及豪豬等動物而感染的個案,因此應避免接觸這些高危險性動物,包含撿拾在森林中已死亡的動物或是處理牠們的生肉。
衣服也是傳染途徑之一!伊波拉死亡率高達9成
一旦人類因接觸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動物而受感染,此疾病可藉著人傳人方式於醫院或社區中擴散。人與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例如衣服、床罩或針頭等)。
而直接接觸受感染患者及遺體的感染機會大,因此,醫護人員、家人、朋友、親密接觸者、參與遺體處理的人員,以及雨林中直接接觸死亡動物的獵人,受到感染的風險將相對較一般人高許多。
疾管署指出,伊波拉病毒感染後初期症狀包括突然出現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與咽喉痛等,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個案死亡率可高達9成。
伊波拉傳染速度之快,剛果民主共和國近一週新增84例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例,自去年5月至今 已累計2,512例,其中1,676人死亡;確診病例中有136例為醫護人員,其中41例死亡。
無疫苗可預防!3點讓你遠離伊波拉
伊波拉病毒目前並沒有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疾管署提醒民眾至流行地區更要注意:
一、在流行地區,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如需接觸動物則應戴手套及穿著合適衣物,食用動物性食品(血液或肉)前應煮熟。
二、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如需照顧病患則應配戴手套及合適之個人防護裝備。
疾管署表示,因目前證據無法排除藉由性行為傳染的風險,WHO建議男性病患於出現症狀後12個月或直到兩次精液檢驗結果陰性前應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
若不幸感染,應於症狀出現後3個月檢驗精液,如檢驗結果陽性,應持續進行每個月檢驗,直到間隔1週之兩次檢驗結果陰性。直到精液檢驗陰性前,應落實手部及個人衛生,且處理及丟棄保險套時,需避免接觸到精液。病患屍體應於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
三、疾管署呼籲民眾應遵守「二不一要」,若非必要,不要前往該國北基伍省(North Kivu)及伊圖里省(Ituri)之伊波拉疫情流行地區,如必須前往,應避免接觸或食用野生動物;不要至當地醫院探視或接觸病人,要注意個人衛生,落實勤洗手及咳嗽戴口罩等個人防護,返國後21天內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旅遊接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