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然災害發生頻率高,常導致嚴重的農業災害,而看天吃飯的農民往往在這時成了最大受害者,農委會今(18)日表示,為保障農民收入穩定,推出農業保險法,從水果、家禽到農業設施等15項、20張保單,期望能夠擴大保險保障範圍,讓農民不再看天吃飯,穩定收入。

農委會陳主委表示,雖然實施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制度,但不足以涵蓋農民生產風險,為保障農民收入穩定,農委會在104年推出第一張高接梨保單,希望透過保險之危險分散功能,建立農民危險分攤與管理的概念,相較於現金救助是政府出1塊錢產生1塊錢之效用,保險則是政府出1塊錢產生3~4塊錢效用,對於農民而言,實質幫助更高。

農委會指出,截至108年6月底止,累計總投保件數2.9萬件、總投保金額60億元、總投保面積4.7萬公頃、投保家禽239萬隻,投保件數、金額及面積皆逐年成長;在保險理賠方面,累計理賠件數907件、理賠金額達8,919萬元,足見農民風險管理觀念日增,投保及理賠績效顯著。

而目前已開發銷售梨、芒果、釋迦、水稻、蓮霧、木瓜、鳳梨、文旦柚、香蕉、甜柿、養殖水產、石斑魚、虱目魚、家禽禽流感及農業設施等15品項、20張保單,並持續開發番石榴、棗及荔枝等保單,擴大保險保障範圍,保單型態包括實損實賠、區域收入、區域收穫(產)量、氣象參數、災助連結及撲殺連結6大類型。

而將科技的應用導入保險,也帶來更多的效益,無人飛行載具(UAV)近年應用日益廣泛,農委會藉由航拍套疊地籍圖層資料及影像判讀分析災損技術,以無人機空拍影像判釋災損情形,可節省農業保險勘損人力、提供客觀評估之科學證據,已應用於108年度開發之香蕉植株保險。

陳吉仲強調,農業保險執行的複雜度及困難度都很高,從各國發展的經驗來看,農業保險之推展極需要政府透過立法支持補助農民保險費、建立危險分散機制及提供保險人租稅優惠等措施。

陳吉仲指出,今天行政院會議通過農業保險法草案,是法規制度工作的開端,未來農業保險立法完成後,農委會也將儘速訂定相關子法規,建立完善的運作制度,全面推動農業保險,提高保險覆蓋率,穩定廣大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