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一個著名的心理測驗「棉花糖實驗」,實驗內容大抵是研究人員告訴受測試的小朋友,如果桌上的棉花糖忍住不吃,15分鐘後就可以得到雙倍的棉花糖,而研究結果則是發現,延遲享受吃棉花糖的小朋友,在將來的社會成就上較高。

不過這項實驗可能將被推翻,一項2018年新研究結果發現,其實這其中的關聯性「近乎零」,甚至還不如家庭背景的影響來得深遠。

原版棉花糖實驗在1960年,由史丹佛心理學家華特米契爾(Walter Mischel)主持;但是新版的則由美國紐約大學的泰勒華茲(Tyler Watts)以及加州大學的格雷格當肯(Greg Duncan)、何華南昆(Hoanan Quen)等教授,追蹤900位4歲小朋友到成年,新的樣本比起1960年代的實驗更多,還包含各樣的種族、家庭背景,也更貼近實際面。

新版實驗發現小孩未來的成就,其實跟延遲享受的能力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只有原版實驗時的一半;而當研究學者再把同樣家庭背景的小孩放在一起對比時,關聯性就近乎零。

原版的樣本只從史丹佛大學的附設幼稚園裡,找90位小朋友測試,換句話說,這些小朋友的家庭經濟條件都不錯。經濟條件較優渥的小孩,他們的生長經驗裡,不用擔心家長對供應的承諾,對物質的安全感比較高,而家庭環境較貧乏的小孩,經驗告訴他們先把眼前的棉花糖吃掉才是比較保險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