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位於紐約的智庫「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6月曾與國台辦舉行年度會議,參加這場閉門會議的人士包括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James Moriarty)、AIT前主席薄瑞光(Raymond Burghardt)、國台辦副主任陳元豐等,超過30位來自美中的專家學者和官員與會。一位中方與會者表示,民進黨贏得2020總統大選可能符合北京利益,因為可能加速統一,這位與會者的理由是說,美國川普政府在測試中國對台底線,一旦發生最糟的情況,中方可能根據「反分裂國家法」採取行動,會談中的美方呼籲中方停止對台軍事挑釁,並中止「反分裂國家法」。
姑且不論這些人在會談中究竟談了什麼,但我們單看中方的論點,就知道這是一個大錯,中方人士說美國近來的行動,可能會讓北京難以說服內部,最糟糕的情況下就是根據「反分裂國家法」採取行動,這明顯就是對美國釋放威脅的訊號。「反分裂國家法」在2005年胡錦濤擔任國家主席時通過,其內容表明三種情況下,中國政府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這三種情況包括:一、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二、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三、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
中國當初制定「反分裂國家法」,是因為對阿扁入聯公投進行反制,「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十幾年並未使用過,可以說當初中國通過此法的目的,其實是備而不用,手中握有一個最後的法律武器來反制台獨,或是當台海局勢出現重大變遷時,可以在輿論和法律上採取動作。今天中國代表在美國的會議中提出,一旦民進黨在2020連任後,兩岸局勢只會變壞,可能採取「反分裂國家法」來逼台灣就範,其實也就是中共一貫的口頭恫嚇計伎倆,因為我們看蔡總統執政這三年多,台海仍然維持和平穩健,也沒有發生「反分裂國家法」所說的情況,真正挑釁和破壞台海穩定的都是中共,在法律上中國根本沒有正當性使用「反分裂國家法」,這樣的說詞,只是試圖干擾和影響台灣的選舉的一貫手法罷了。
但是這場會議仍有值得關注之處,那就是美方並未被中國牽著鼻子走,美方人士指出,美國政府內部要求改變與台灣交往的方式,國防部希望在軍售方面更能起實質作用,而台美公開的高層互訪,如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與美國國安顧問波頓會面,日後可能成為新常態。中方人士則表示,這些舉動都是川普政府在測試中國的底線,目的只是為了其國內的選舉,但事實上川普政府對台的友好措施,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大格局之下,鞏固和維繫台美民主同盟的動作,這並非是挑釁和測試中共的底線,而是給予友邦最實質的幫助。從近日蔡英文出訪過境紐約可以看出,美國仍持續增強對台的支持力道,蔡總統創下我國總統首次在紐約會見友邦聯合國常任代表的紀錄,這絕對是台美關係另一新的里程碑,這不是美國在測試中國底線,這就是台美之間最實質和穩固的進展。
這幾個月以來,美國首先通過《台灣旅行法》,其後通過《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2018年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法案》、《2018台灣國際參與法案》這友台四大法案,七月又再度提出《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法》,該法案指出美國國防部長必須成立「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全面評估台灣的國防建設狀況,並逐步改善台灣國防機構的能力。加上先前「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還有前幾天的22億美元軍購案,不論是在實質還是象徵意義上,美國都一步一步增強對台支持的力道,顯見在美中對抗的大格局之下,台灣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美國要讓台灣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守護民主價值,對抗中國紅潮入侵的態度不言可喻。
蔡總統上任三年多來,堅持台灣的民主自由,同時明確拒絕一國兩制和九二共識,也積極扮演區域和平促進者,這樣堅持和穩健路線,備受美方肯定。中共不願意看到蔡英文繼續連任,正是因為蔡英文是中共最懼怕的對手,中共不斷利用放話混淆視聽,同時加強對台灣網站的假訊息資訊戰,目的都是要在2020拉下蔡英文,換上可以受中共控制的紅色代理人。美國政府看出中共的野心,因此不斷給予台灣支持,同時也呼籲台灣人要支持最讓美方放心的人選,蔡政府也針對中共統戰進行防禦性民主,包括立法院已完成國安五法修法,更嚴格管制退將赴中並針對共諜增加刑度,近日蔡總統也指出,立法院下會期會繼續努力完成「中共代理人」的修法,嚴格規範人民、法人、團體或機構為中共進行危害國安的政治宣傳。
當中國正加強對台統戰之際,更凸顯出「中共代理人」修法的急迫性,當中方代表在美國可以大放厥詞說要用「反分裂國家法」對付台灣之際,我們更要加強相關法制規範的防衛力道,在法律上讓台灣擁有更多反制中共統戰的工具,並且在輿論上讓國人都知道,中共正在加速統一台灣的進程,不要等到有一天台灣真的被統一,被「被加入」中國的信評制度之後才來後悔。我們必須持續堅定支持蔡總統的保台護主權路線,切莫誤信中共統戰的假訊息,2020要繼續讓蔡總統連任,只要我們持續團結保台,台灣一定能在民主自由制度之下,維持和平、穩定、自主的繁榮發展。
文/孟青城(曾任職於國關研究基金會,以及立院法案助理,現為智庫研究助理,研究興趣為產業政策及政黨政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