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地區每年發生的兒童空腹食用「荔枝」後死亡事件,但這些年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每年5~6月印度的荔枝採收季一到,就會有許多孩童發生腦水腫、抽搐、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形呢?
2019年6月中旬,印度地區爆發100多名兒童發生急性腦炎症候群後死亡的事件,又再次將過去北印度地區每年發生的兒童空腹食用「荔枝」後死亡事件連結在了一起。但這些年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每年5~6月印度的荔枝採收季一到,就會有許多孩童發生腦水腫、抽搐、昏迷甚至死亡的情形呢?
荔枝中的「次甘胺酸A」與「MCPG」是元兇!
2017年印度國家疾病控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發表的研究中發現到,在2014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這段期間,印度最大的荔枝種植區Muzaffarpu符合病例定義的327名病患裡,有高達62%的民眾具有低血糖情形。
此外,在尿液檢查中更發現「次甘胺酸A」與「MCPG」的代謝物,而這兩種代謝物除了恰巧會阻礙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與脂肪酸的β-氧化(β-oxidation)作用,造成低血糖症狀、酸中毒更可能進一步導致腦部急性水腫、抽搐、昏迷的發生。過去1950年代食用未成熟西非荔枝果後造成的「牙買加嘔吐症」的成分也與其中的次甘胺酸A成分相關聯!
糖質新生Gluconeogenesis
指的是非碳水化合物(乳酸、丙酮酸、甘油、生糖胺基酸等)轉變為葡萄糖的過程。
β-氧化 β-oxidation
為脂肪酸被氧化代謝的主要過程,透過從酰基鏈連續去除雙碳單元,為心臟和骨骼肌提供ATP能量的主要來源。
為何空腹吃荔枝的孩童 沒能逃過一劫?
但為什麼這樣的事件多數發生在孩童身上呢?研究人員深入了解孩童父母的說法,這些孩童經常跑到周遭的果園裡吃荔枝,到傍晚回家時,早已荔枝吃飽了而跳過晚餐。
但對於肝醣貯存有限的孩童而言,跳過晚餐卻可能導致夜間的低血糖症狀,雖然在一般情況下,人體同樣會透過糖質新生藉以製造葡萄糖提供給組織器官使用,且啟動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製造能量。
然而在孩童未進食且又吃下過量荔枝的情況下,脂肪酸代謝及葡萄糖合成被次甘胺酸A及MCPG二成分破壞,便可能導致急性低血糖和腦病變的症狀發生。
未成熟荔枝不要吃?
此外,在進一步的分析中除了發現「沒吃晚餐」及「食用荔枝」的情形與疾病的發生具有關聯性外,其中又較多發生在食用未成熟荔枝的人身上。取樣了少量荔枝果實也發現到,未成熟的荔枝中的次甘胺酸A及MCPG成分幾乎是成熟荔枝的2倍。在未成熟的西非荔枝果中次甘胺酸A的濃度差異更是高達20倍以上!
但研究中最後也說到,雖然這樣的急性中毒腦病變情形與荔枝中的次甘胺酸A及MCPG有關,但與孩童沒吃晚餐也有相關性存在。因此也建議大家除了應減少孩童食用荔枝的量外,也應避免在空腹狀態下食用大量荔枝!此外,挑選成熟荔枝也能大大降低可能的風險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