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香港是甚麼?」這應該是許多香港人面臨的自我認同議題。

 

香港內地化                             

香港烈日當空,數以萬計的示威者群集游移在金鐘的政府總部大樓、灣仔警察總部、灣仔稅務大樓,再到旁邊的入境處大樓之間。示威行動已經進行了半個多月沒有稍退的跡象,即使在政府急急中止條例修正的危機處理下,這股抗爭繞潮仍在燃燒由金鐘地區,擴展到灣仔一帶。與此同時,香港多個地方還出現市民「塞地鐵」的狀況、致電各政府部門等等的「不合作行動」。

逃犯條例讓香港人驚覺一國兩制下原有和內地公民有所差異的身分區別,正在隨著修正案的生效,逐漸泯滅,鄧小平當年承諾的「五十年不變」,雖然讓香港仍保有較內地自由的生活空間,但是隨著香港的逐次「內地化」,以及內地居民的強勢進駐與移入,不僅大陸客早已圍繞在原生香港人的周圍,中國老大哥也在借用各種名義出現在香港各地。

香港的內地化已經成為土生香港人的心中最大恐懼,尤其最擔心的是言論自由與資訊自由受到戕害。

這可是中國政府一刻不能鬆懈的,放寬了言論與思想的限制,就可能代表了中國的動亂與分裂即將到來,加上有個「中華民國」老政權還在旁邊,開放將代表的天翻地覆,詢問內地的朋友們多數不知道這次「反送中」事件,就像多數三十世代以降的中國年輕人壓根不知道六四天安門事件,開放不代表競爭,代表的是毀滅。

 

香港的憂愁

30、40年前的亞洲四小龍中,香港、新加坡與台灣皆屬華人社區;數十年後,三地發展大不同。

新加坡因為遠離中國,加上位居東南亞要津,中國政治力的直接干涉力不容易進入境內,全國受到中國影響效應沒有這麼大,所以保有獨立人格,年輕一輩自我承認為新加坡人的強度最高;台灣雖然深受中國政治、經濟影響,又在國際人格深受打壓,但是中華民國仍是獨立的國家,還有美國的明言保護,加上許多資源不需要依賴中國大陸,所以仍然維持民主與自由的制度;香港的悲哀在於,香港從來不是個國家,數十年來,香港一直扮演的是北方難民為逃避迫害而屈身的庇護所,這種異鄉非故鄉的思緒主導了多數時候的香港居民的來來去去,直到這十年,自我認知為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才逐漸在年輕一輩中增長。

然而,香港的憂愁在於香港緊鄰中國大陸,中國大軍可毫無阻礙的長驅直入,加上香港大多數的資源皆須仰賴中國大陸提供,無法分離,這樣的天生劣勢,就造就了香港會被逐漸融入大灣區區域發展以及中國市場這個無可比擬的大磁場中。香港再說從來就沒有主權爭議問題,一國兩制走向一國一制只是時間的問題。

 

悲觀的未來

我早年很喜歡香港,在香港可以接觸到濃濃的港英殖民風情與當年深受英國文化影響的英式作風;但這些年,除了老味道外,處處洋溢的新中國色彩讓香港不再有那股歷史的氛圍與迷蹤,取而代之的是大列列,直直來的強國作派。

香港的未來就像駛往內地的單程列車,沒有回頭的機會與可能。這是香港人的悲情,可也是台灣人要珍惜的,還好我們還有民主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