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台灣總統大選投票只剩7個多月,兩大政黨仍陷於初選內部角力,第三勢力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虎視眈眈。但在攸關台灣對外關係如此重要議題上,幾位在現階段民調上領先的潛在候選人,卻只用簡化、空洞的概念來表述台灣所面對的複雜外部環境。諸如「親X和Y友Z」等口號,無法因應近來美國、中國、日本甚至澳洲、印度等國家所謂「印度太平洋」地區國家的內、外部情勢變遷。
就連6月初在新加坡舉行的年度「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會議,中國都不尋常地派出國防部長魏鳳和親自出席,並將針對中國對美國川普政府主導的「印太戰略」做出回應。而繼本週在日本進行「令和時代」首次國是訪問之後,川普也將於6月底再訪日本大阪,參加「20集團國家」(G20)高峰會,針對打了年餘的美中貿易戰,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最後的談判「梭哈」。
與此同時,美台關係也傳出好消息。先是近期台灣國安會秘書長李大維密訪美國華府,與川普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會晤,這是台美國安高層歷史性的面對面接觸。接著,40年前台美斷交後,台灣方面成立「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Coordination Council for North American Affairs,簡稱CCNAA),作為與「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簡稱AIT)的「形式上」對口單位,也在台美雙方共識下,改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Taiwan Council for US Affairs,TCUSA)。
這是兩年多來,台美關係進展快速累積的成果,植基於美國對中國戰略的改變、對台灣戰略地位的更加重視,以及台美互信穩固的開花結果。尤有甚者,台美關係的精進也產生「外溢效果」,包括在台美既有的合作架構下,將日本與其他印太地區成員拉近與台灣的合作,最明顯有三個例子。其一是包括日本在內不少亞太國家,共同參與「台美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Training Framework,簡稱GCTF)的議程。其二是今年有更多國家公開表態力挺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其三是美國主動與台灣在太平洋與拉丁美洲這兩個台灣邦交國所在地區,加強實質的合作。換言之,這是台灣突破中國在國際封鎖的最大契機,而經由美國、日本來進一步強化台灣與印太地區主要國家的關係,才是有志於2020台灣總統寶座之士應該思考的外交戰略。
這當然也是現階段蔡英文政府採取的外交政策,但即使蔡英文能夠突破重圍、驚險連任,能否掌握如此外部機會,也潛藏十足的風險。
先從川普訪日和安倍的算計來分析。這當然是一場充滿秀味的外交大戲。高爾夫球、相撲大賽、日本燒烤都只是噱頭,安倍祭出川普的最愛,就是灑下大筆訂單,購買百架F35戰機,這一招順利讓川普延後美日貿易談判到7月日本國會選舉之後。川普更前往橫須賀基地,登上日本護衛艦「加賀號」,成為首位登上日本自衛隊艦艇的美國總統,彰顯日美同盟關係的堅固,也宣示美日在印太地區合作的雄心。
安倍外交手腕靈活之處,更見於他去年訪問北京,成功邀請習近平於6月到大阪參加G20峰會。習近平面對川普施壓,即使中日仍有諸多分歧,但表面上拉攏安倍,是避免被孤立的自然選擇,卻也讓安倍的外交成績再添一筆「日中關係」的改善。
面對美中日三強的外交角力,台灣的選項其實不多。表面上說是不選邊,但實際上也只能選擇美、日,當然如果明年1月是由國民黨候選人或是柯文哲勝選,變數可能更大,這也是為何華府傾向蔡英文或是民進黨繼續執政的主因。
因此,民進黨政府最大的挑戰在於,如果順利掌握執政權,必須繼希望於川普2020年11月也能連任,以及安倍能夠在2021年之前完成其國內外議程。如果川普連任失敗,或是安倍的繼任者調整外交路線,台灣很可能失去現階段享有的外交利基。
簡言之,台灣能夠做的,就是在2021年前,在台美關係持續精進的基礎上,將高層互動與對話「制度化」,讓美方主動提出增進台美關係的立法和議程「具體化」,以及在印太地區的合作「正常化」。同樣地,藉由台日關係的友好以及華府的協助,讓台日之間的互動在外交、經貿、安全乃至其他跨國性議題的合作也有所提升。
如果再加上澳洲莫理森政府以及印度莫迪政府都在近期國會選舉成功連任,將更強化這兩個國家在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地位。這也給予台灣更多與印、澳兩強連結的機會。
不容否認的是,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於台灣如何化解未來華府對於特定市場(豬口與牛肉)開放的要求,以及東京最念茲在茲有關福島災區核食解禁的議題。如果下一任台灣總統具有遠見,能夠洞悉台灣最大的利益,就應該有魄力來解決這些爭議,尋求台美與台日關係長治久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