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持黃背心運動的最新連署名單中,「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最佳女配角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第一代演員艾曼紐琵雅(Emmanuelle Beart)以及數以百計的藝文界人士赫然在列。另一頭的柏林房租抗漲運動、氣候變遷罷課運動、甚至是波蘭中等教師要求低薪調漲的運動也同時都在歐洲捲動蔓延。這些運動有著共同的特徵,鬆散且快速、社群號召力強、未見鮮明的政治組織,傳統左翼政治勢力不僅被新時代的訴求所摒棄,更逐漸消逝在歐盟各國的政治角力中,孰令致之?誰又因此獲得更多的政治籌碼?

左翼這般昏暗的前路與歐洲面臨的挑戰,更被歐洲的知識份子一致視為「歐洲的存亡之秋」。     

法國著名作家及哲學家李維(Bernard-Henri Levy),是繼沙特和傅柯之後,在七零年代被稱為「新世代哲學家」的代表人物。參與六八學運時才廿歲,自1973年寫下《孟加拉革命中的民族主義》,過去五十年來,他一直奔走於世界各地的危機現場,從中東到北非;從阿富汗到利比亞,為第三世界國家爭取民主自由的報導,是他著作的核心基調。走過波士尼亞、利比亞戰爭,帶著庫德族戰士一起走上坎城影展的紅毯,萬萬沒有想到有一天,他必須親自動筆捍衛自己出生的土地歐洲,李維聯合了捷克的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英國的薩爾曼魯西迪(Sir Ahmed Salman Rushdie)、德國的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等卅位歐洲知名作家,在法國《解放報》連署發表了一篇公開信「歐洲的存亡之秋」。

這封公開信以法語、英語、德語、俄語、波蘭語、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版本,同時在英國《衛報》、德國《世界報》、西班牙《國家報》和義大利《共和國報》刊出。為呼籲歐洲的選民,勇於為即將到來的歐洲議會選舉投下一票,李維認為歐洲的文藝復興完勝了黑暗的中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為全世界帶來了關鍵性的理念和價值,歐洲在歷史上的成功是自由、民主、平等這些價值觀的成功,而現在這些歐洲理念,正面臨到來自內部的威脅。

米蘭昆德拉曾定義,「歐洲是在最小的面積上有著最廣泛的多樣性 」,但是當匈牙利總理奧班提議拒絕供給難民食物、宣稱捍衛一個天主教文化的歐洲,還有歐盟創始國之一的義大利,以地中海上被拒絕的難民為祭品;當比利時總理因為簽署了聯合國的難民宣言,被迫倒閣的時候,歐洲在哪裡?民粹主義者以貧富不均和窮苦為柴火,正一點一點的焚燒著這個古老大陸,這些排斥歐洲的人,我們很禮貌很客氣的稱他們為民粹主義者,其實他們就是新法西斯主義者,引導歐洲走向戰爭的邊緣。

所以向來重視社會福利、平價教育體系的歐洲左翼政黨,一直是臺灣借鏡的標的之一,到底如何失去支持者的信任?在臺灣享有全球欣羨的健保制度,以及平價教育成本的同時,美國全民醫保和免費教育在各國正逐漸消失,甚至巴西新總統波索納洛也因為大幅刪銷教育支出,迎來第一波巴西全國的大抗議,而他的任期才開始不到五個月。當代哲學最重要的搖滾巨星齊澤克(Žižek),近日也以「幸福:資本主義VS馬克思主義」(Happiness: Capitalism Vs Marxism)為題與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彼得遜(Jordan Peterson)進行辯論,齊澤克維持過往一貫的論調,認為資本主義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齊頭平等與消除貧窮的假象,已經讓歐洲民粹操作移民議題,獲得巨大的政治成果,但左翼過去數十年正逐漸失去其陣地。我們從下圖一與圖二,可以從數據分布清晰地看到,不論是李維或是齊澤克的擔憂,都呈現右翼民粹正在接收傳統中間與左翼流失的選票。

歐洲的存亡之秋

曾經走遍各國支持正義的英雄少年李維,已洗鍊成為歐洲最重要的白髮哲人,望著眼前崩壞的歐洲大陸,李維向這些新法西斯主義者正式宣戰,五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結果,將會有一個令新法西斯主義者驚異的結果,這是李維和所有歐洲的知識份子所下的豪賭,因為歐洲的信念繼承於那些偉大的思想,這是一股足夠強大的力量,能使歐洲人民超越自己,也超越曾爆發戰爭的過去,歐洲正處於危在旦夕之境,所有人都不能放棄。如果他是一種武器,將會是一支筆,這是他唯一的武器。 

過去廿年歐洲左翼政黨在各國的支持度衰退曲線
歐洲各國民粹政黨的支持度分布

歐洲左翼政黨失勢的根本原因

學者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在《全球化與「空間修復」》一文中,大抵上摸索出歐洲左翼政黨失去說服力的根本原因。哈維使用空間修復的概念,描述資本主義要用跨大陸的地理擴張和地理重構,來解決資本主義內部產能過度積累的危機趨勢,舉例來說就是中國以一帶一路,外銷基礎建設的興建模式,消化國內剩餘的資本產能,並避免國內勞工的失業,一條龍式的跨國資本重置。

資本主義如果不進行地理擴張(並不斷為自身問題尋求"空間修復"),資本主義無法存活;運輸和交通技術的重大創新是擴張發生的必要條件(因此資本主義的發展重點是技術,它能促進逐步、快速地消解商品、人、信息以及觀念流動的空間障礙);資本主義的地理擴張模式主要取決於它尋求的是市場、新鮮勞動力、資源(原材料),以及新生產設施的新機會。資本主義忌憚的資本過度積累問題,首要表現在對商品的有效需求缺乏,那麼在非資本主義領土打開新市場似乎是最佳策略;資本的過剩和勞動力的短缺,可以通過資本向勞動力剩餘、勞工組織薄弱地區轉移,從而產生大規模的地理及地貌的本質改變,比如我們看到的機場、商業中心、辦公大樓、高速公路、郊區、貨櫃碼頭等等。

資本的空間修復衝擊了歐洲左翼政黨什麼?我們以最近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的義大利為例,中義「港口協議」將允許中國國有企業管理或持有意大利港口的股份以擴大出口,包含義大利西北的最大海港熱那亞(Genoa)、南部港口巴勒摩(Palermo)、以及北部兩大海港狄里雅斯特(Trieste)和拉溫納(Ravenna)都是中國標的,最明顯的空間修復就在狄里雅斯特,中國的工具機以及潛水工人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施工拓港,港口外沿的地貌預期將出現很大的改變,中國人民生必需的產業很快就會進入該城市的市中心,從而維繫中國資本的存活與擴展,並確保中國商品持續傾銷歐陸。

在義大利中部紡織城普拉托(prato),這個以紡織文明的城市,因為大量的中國低廉紡織成品,連帶現代化紡織機及充沛的中國移工,蛻變成義大利第二大的中國移民城市。中國成衣製品以此地為樞紐,大量地輸入歐洲市場,造成義大利普拉托本地的紡織業先後倒閉,義大利業主原先與當地紡織工會的強烈連結,因為失業逐漸斷裂並轉向依賴社會褔利供給維生,紡織工會無力抵抗資本全球化的巨大產能,也讓歐洲左翼政黨完全失去為勞工代言的能力,從而使民粹操作移民等於破壞原先生活的簡化二分對立宣傳,逐漸襲捲歐洲。

從下圖三與圖四,我們可以看到向來以高品質咖啡與麵包為傲的歐洲,完全無力抵擋美國大品牌麥當勞與星巴克的進入,美資企業駐地後,進口來自中南美與非洲的低廉咖啡豆,以及為美國本地小麥消化產能,待商品製成後以高價銷售成果,挹注美商的資本積累進行下一波的資本空間修復。歐洲人得到什麼?除了少數的美商高階主管,以及小本經營手沖咖店的倒閉,剩餘的都是生存在基本薪資邊緣的低階勞工,並與在地的工會完全脫節,這就是歐洲左翼政黨昏暗前路的根本原因。 

那些國家擁有最多的麥當勞分店
星巴克分店在歐洲的分布

除了國際資本流動進入歐洲所掀起的根本性挑戰,我們在前文「六八學運、黃背心與歐洲大學抗議」所提到的房租與大學學費等問題,不但蔓延出更多股的抗爭,包含柏林的公民集體抗議房產與房租市場,遭到資本家獨佔壟斷、瑞典少女雷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為氣候變遷的週五罷課行動,捲動所有歐洲的各級院校呼應,臺灣的小學生也一度罷課前往總統府請命。這些由素人領導沒有盡頭的社會運動,除了再次突顯歐洲左翼政黨領導的真空,美國前首席策士巴農與俄國總統普丁,藉機擾動即將在五月底到來的歐洲議會選舉,都將在下一篇文章「歐洲議會選舉小百科與黃背心參戰」,與讀者一同觀察歐洲議會選舉的主要觀選重點。

作者 : 劉彥甫 / University of Vienna & Ghent University Global Studies MA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碩士、專欄作家

(本文獲台灣歐洲聯盟研究學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