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天下》兩岸三地一千大調查結果出爐,鴻海以5.29兆台幣(下同)的年營收維持第五名位置,並蟬連兩岸三地最大民營企業寶座。前四名均為中國大陸國營事業,分別為中國石油化工(13.13兆)、中國石油天然氣(10.69兆)、中國建築(5.44兆)、中國工商銀行(5.3兆)。

包括鴻海在內,今年台灣企業入榜家數共有120家,創《天下》自2007年開始進行調查以來家數最少紀錄。但先別緊張,與去年的124家相較,僅4家的退幅已是歷年最小,遠優於去年較前年高達15家的退幅。

根據今年調查結果,有四大調查發現:

調查發現一:中國企業走向「野蠻成長」尾聲

隨著陸企在榜單的佔比持續增加,今年《天下》兩岸三地一千大榜單的門檻也再創新高,為457.26億元,比去年的406.73億元足足拉升約50億元的規模,但整體成長勢頭已有趨緩徵象。

自去年三月中美貿易爭端檯面化後,走過山雨欲來的一年,今年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的平均營收成長率為9.93%,和前一年高達兩成的水準已有明顯落差。

在獲利能力上也受到衝擊。今年上榜企業的平均獲利率為7.78%,創下近三年最低水平,去年為8.38%。

而虧損企業的家數也較去年幾乎倍增。今年虧損企業共65家,遠遠高於去年的33家。

調查發現二:中國「科技IPO元年」

在今年的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當中,年營收成長率最高的前兩名分別是我愛我家控股集團(710.91%)、拼多多(652.26%),前者為中國第二大房仲連鎖業者,後者為網購用戶數僅次淘寶的社交電商。

這兩家公司的共通點就是都在去年掛牌上市。我愛我家是透過與昆明百貨大樓公司資產重組的方式在深圳A股「借殼」上市,拼多多則是赴美掛牌,並在上市首日創下近300億美金的市值。

包括小米、愛奇藝、拼多多等,去年合計共有165家大陸「中概股」在美股、港股IPO(首度發行上市),而這群締造中國「科技IPO元年」的大軍,也是今年兩岸三地一千大最重要的成長動能。

調查發現三:兩岸「富爸爸」現象

在以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的營收成長率排名的「成長最快50強」榜單中,台灣共有五家企業入榜。其中,中華開發金控(195.44%)來自金融業,國巨(139.18%)、華新科(120.63%)主因去年被動元件大缺料,而緯穎科技服務(111.34%)與樺漢科技(97.58%),則分別在母集團緯創、鴻海的加持下,受惠雲端伺服器與工業互聯網在去年寫下亮眼成績。

相較台企「富爸爸」仍不脫製造路線,對岸更多成長機遇來自網路產業。尤其近年中國大陸崛起的「獨角獸」(估值逾10億美金的新創企業),背後更常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身影。

在今年的成長50強當中,光是「騰訊系」就佔去至少三席,分別為拼多多(652.26%)、美團點評(92.25%)、騰訊音樂娛樂集團(72.89%)。

母以子貴效應也讓騰訊在今年兩岸三地榜單顯得搶眼。近年在兩岸三地榜單名次不斷竄升的騰訊,今年已來到第36名,不僅其營收成長率還有高達31.52%的水準,更連續五年都高掛「最賺錢50強」榜上。

而且,三年前它的稅後純益還不到1800億元,與「台灣最賺錢企業」台積電當年約3300億仍有相當距離。但今年,騰訊獲利已達3576億元,在「最賺錢50強」榜上名次也超越台積電(3511億元)。

調查發現四:中美貿易戰下的台灣新機遇

40年前,大陸因改革開放為台商帶來高速成長契機,如今,就在台灣企業成長看似受限的此刻,中國卻也面臨中美貿易戰的巨大挑戰。在今年《天下》兩岸三地一千大調查專題走訪眾多專家學者後發現,無論中美貿易談判結局如何,中國確定將迎來「二次開放」的新時代,而台灣企業能否抓住機遇,將成為未來屹立兩岸三地一千大榜單的關鍵。

究竟,面對中國企業「野蠻成長」宣告趨緩的新時代,有哪些台灣企業能抓住彼消此長新機遇?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天下》「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調查」報導。

【本文獲天下雜誌授權轉載,完整調查結果請詳見673期《天下雜誌》】或官網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77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