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萊41萬人口中有4萬多華人,其中7成移民祖籍來自烈嶼,學者江柏煒建議在烈嶼興建華僑博物館;他計劃為烈嶼僑親寫書,記錄烈嶼僑親海外拚搏的過程。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江柏煒,自2018年辦理2年的「近代烈嶼海外移民及其文化傳播」計畫。第一年度計畫著重在汶萊烈嶼鄉親的散居、定居與歸鄉經驗等移民記憶,試圖了解汶萊華人社會、經濟與生活史。
江柏煒今天在烈嶼圖書館分享研究初步成果表示,汶萊是多種族國家,全國約41萬多人口中,馬來人占65.8%,華人10.2%,華人約4萬多,其中7成移民祖籍來自烈嶼。他細數了在汶萊經商有成的鄉僑,介紹王文邦、林德甫、劉錦國、林朝基等家族故事,他們成為當地華人社會領袖,不少也獲得蘇丹冊封宮廷官銜。
其中,原籍烈嶼西宅的王文邦發起籌建育才學校,1922年更名為汶萊中華學校,在異地開展的華文教育,持續到現在;繼任和接棒者都是烈嶼籍僑領。江柏煒表示,可見這些鄉僑在汶萊華人社會的影響力,以及對華文教育的貢獻。
金門縣志記載,烈嶼移民主要的出洋地是新加坡和汶萊;江柏煒指出,除了1860年代的大規模移民,1950到58年間因國共戰爭初期,也有近18%的金門鄉親離開金門,遷居海外。由於二戰以後發現石油,華人移居汶萊人口數在1960年代達到高峰。
江柏煒提到,烈嶼人即使僑居海外,身分認同仍以原鄉為主,視自己為烈嶼村落的一分子;就算取得公民權或居留權,仍自認是華僑。
江柏煒說,許多烈嶼僑親從落葉歸根變成落地生根,華人文化還能維持多少,僑鄉要幫忙,讓他們知道文化的根在金門。他建議未來在烈嶼興建華僑博物館,並表示想為烈嶼寫書,呈現烈嶼僑親在海外拚搏的精神。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曾偉宏全程聆聽江柏煒的分享,曾偉宏說,烈嶼人近百年的汶萊奮鬥中令人動容,讓大家對當時僑鄉生活的辛苦與點滴感同身受。
烈嶼鄉鄉公所秘書方小萍表示,願與縣府研究促成興建華僑博館。方小萍的父親早年也到汶萊發展,在汶萊出生的她一歲以後才回到烈嶼。方小萍說,僑親身上太多值得學習之處,建議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出去吃點苦,以後才會珍惜所有。(編輯:吳佳穎)10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