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網路等科技進步,越先進的國家,越是人手一機,傳統的室內電話與公共電話,則是迅速式微。手機的興起,不僅是改變了電信產業的生態,也深刻影響著民主的實踐與發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民意調查的方式與準確度。

在過去,民意調查仰賴傳統市內電話,因區域碼的設計,使得在採樣上相對簡單與快速。然而,受到科技變遷的影響,市內電話的優點,早已不再是優點,更已經成為妨礙探查真實民意的障礙。原因很簡單,民意調查需要符合性別、年齡、地域等要求,才能夠較為貼近真實的民眾反映。當手機成為全民配備時,依舊仰賴市內電話做調查手段,必然就會遇到「欠缺不用室內電話族群」樣本的問題。

這個問題,輕則依靠「年齡加權」作為亡羊補牢的手段,但弊病則是經常聽到話筒彼端垂垂老矣的聲音,說自己是二十至二十九歲的「依指示回答」;重則導致政黨初選的意外落馬,日前國會公認的優質立委李俊俋,就是因為採取全市話的傳統模式,最後輸給競爭對手,引發政壇錯愕。

有鑑於此,民間已有「無市話聯盟」的成立,提出訴求:一、市內電話的涵蓋率不斷萎縮,只使用手機的民眾卻逐年增加,約有2至3成的民眾只有使用手機,以台灣目前有1700萬合格選民來計算, 其中的3成約為五百萬人,倘若只有手機而無市話的這五百萬人的意見被排除在全民調的設計之外,這就失去了全民調的意義;二、 其中又有60%的純手機使用者,是20至39歲的族群。無法以市話調查到的民眾, 年齡層有明顯差異,調查結果勢必有極大的誤差,影響民調結果的準確性;三、手機族多半也集中於新開發之住宅區、都會區大樓,這些新型態家庭中的成員,其意 見也應該得到表達的機會。 

因此,基於公平與準確起見,以及維護民主制度的健全,讓民意調查的方式,能夠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是理所當然的趨勢。美國媒體已經注意到手機族讓傳統民調失準的危機;日前台灣也已有政黨首度進行全手機民意調查,由此來看,關鍵已經不在於是否要採行全手機的民調,而是能否「盡快採用」。

王如龍/中小企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