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梁先生,平常不抽煙,兩棲蛙人退伍,身體相當硬朗,2009年卻突然感到左胸、左肋骨痛,痛到爬不起來,在金門當地醫院檢查確診為肺癌末期,腫瘤大小為4公分,且已轉移到肋骨,當時護士偷偷告訴梁太太,說先生可能活不過3個月,後來決定轉診至台灣,接受放射治療加上標靶藥物後,回診發現腫瘤已消失;2016年回診追蹤同側復發,2顆腫瘤大小為1.2及1公分,經小範圍局部切除手術和持續標靶藥物治療,控制良好;2019年原病灶再復發,腫瘤大小為2.8公分,進行第二次放射治療與關節炎藥,搭配原標靶,目前梁先生狀態良好,且經醫院評估,梁先生預期可再長時間控制。

收治梁先生的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醫師楊凱琳表示,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分為肺腺癌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多和抽煙有關,肺腺癌則與家族史、空汙、有毒物質暴露有關,梁先生就屬肺腺癌患者,且有家族史,媽媽多年前就因肺癌過世。

楊凱琳說,台灣有4成以上肺腺癌患者,對標靶藥物相當敏感,可提高敏感性患者約2年以上的存活率,不過平均在1年左右就會發生抗藥性,此時就要換回化療或是其他藥物治療,但比起過去僅能單純用化療延長不到1年的存活率,可說是大幅的改善。

楊凱琳進一步解釋,標靶藥物對於肺癌患者可作有效的全身控制,若再加上「局部治療」,如放射治療、手術等,針對有變化的病灶,可做更穩定的控制,幫助患者存活率延長。

楊凱琳強調,任何一種單用手術、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均不易有效提高肺癌的長期存活率,最好根據患者的組織學類型、分期、基因突變狀態、細胞表面分子表現、全身情況採整合治療,才有可能獲得最好的療效,所以晚期肺癌,結合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熱治療、標靶抗癌藥物、免疫治療等多專科合作治療,可爭取病人延長存活期的機會。

楊凱琳提醒,有肺癌家族史、抽煙,長時間暴露在油煙、空汙、化學物質等環境下的人,還有肺結核患者,都是罹患肺癌的高風險群,建議一年可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罹癌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