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大選落幕,外媒持續觀察台灣未來政治走向。《紐約時報》刊出評論指出,這次有較多親中派當選,恐發生骨牌效應,成為亞洲國家中第一個倒向中國的骨牌。針對東奧正名公投未過一事,報導也認為,已經無意中助長了北京方面有關台灣是其領土的說法。
評論提到,這次台灣大選總共約1萬1000個職位,其中有24個地方首長職位,但有16個當選人是親中路線。評論表示,2016年民進黨上台時,承諾防範中國的鯨吞蠶食,基本上似乎遏止中國的野心,然而在週六晚上,總統蔡英文為敗選辭去了民進黨黨主席的職務。
評論認為,民進黨失敗的部分原因在於蔡英文勇敢地提出了政治代價高昂的改革,像是公務員年金、反核等,但除此之外,另一敗因就在於中國逐漸滲透台灣,這也揭示了開放社會的弱點,即其開放本身。
文中指出,台灣有親中的媒體集團,外部勢力還可能操弄公眾輿論,中國也懂得利誘台灣勞工,畢竟台灣勞工的薪水面臨停滯,中國則以各種優惠、補貼吸引台灣年輕人。評論指出,中國在台灣取得巨大成功,國民黨從堅定的反共黨變成親中政黨,如今選舉占優勢,中國未來恐加劇對台滲透。
評論總結,二戰後,資本主義民主國家擔心亞洲各國逐一赤化,到現在骨牌理論尚未實現,部分原因在於民主國家的警惕,但距離二戰遙遠的今天,民主國家應該持續警惕,否則將可以看到從台灣開始,骨牌理論恐將實現。
《紐約時報》在另一篇報導則指出,儘管自2016年執政以來,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所奉行的自由主義價值觀表現不佳,但公投本身有著更大的意義,它是台灣用來阻止中國大陸的為數不多的工具之一。
報導提到,在這些公投問題中,包括一個台灣在奧運會和其他國際體育賽事中應被稱作什麼的議題。1981年,台灣與國際奧委會達成協議,同意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賽。但近年來,台灣人民越來越多地尋求主張自己的身份。該公投問題問,這座島嶼是否應該改以「台灣」的名義參賽。
報導指出,在一項活動警告稱,這種做法可能導致台灣在中國的壓力下被禁止參加奧運會比賽之後,該提案以失敗告終。這個公投結果「可能會讓北京方面辯稱,台灣人民很高興被認定為中國人」。
《紐約時報》稱,中國共產黨宣稱台灣是其領土,儘管它從未統治過台灣。台灣政府的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是1949年在中國內戰中被共產黨擊敗後逃往該島的國民黨政府殘部。
報導指出,國民黨把台灣變成了一個權威黨國,宣布實行戒嚴令,直到1987年才結束。上世紀90年代的民主化,為討論台灣歷史的更大自由,以及獨立於中國的台灣身份認同的出現鋪平了道路。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國民黨一直試圖奪回中國大陸,並將這種身份認同強加給台灣人民。
「除了在官方場合,很少台灣人會把這座島嶼稱為中華民國,但大陸政府認為,該名稱支持其領土主張」。報導提到,北京方面早已表示,任何將官方名稱變更為「台灣」的行為,都會遭到軍事打擊。
報導稱,部分出於這個原因,台灣的《公民投票法》禁止公眾就該島的名稱、旗幟和領土等國家主權問題提出問題。然而,在事關存亡的緊急情況下,總統可以就此類問題發起公投,例如即將被中國大陸強行奪取。
《紐約時報》指出,儘管民進黨傳統上支持獨立,它並不尋求舉行獨立公投。但通過在其他問題上舉行投票,並使之成為台灣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台灣政府正在創造未來舉行緊急公投所需的基礎構架與合法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