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議題連日來在高雄市炒得沸沸揚揚,甚到爆發《幫我回家》競選影片涉嫌抄襲,高雄市文化局尹立在臉書發文說,北漂變成一種負面訊息讓他覺得很怪,他說,台灣就這麼小,人才的流動本就是自然的事,但長期以台北為中心思考,南部人的宿命好像就得到台北就學就業,高雄致力城市轉型就是要改變命運,發展屬於城市自己的特色。 

尹立在臉書以《我是北漂南回的高雄人》全文如下: 

最近北漂議題很熱,我雖然人在政府部門工作,其實對於一些政治議題很少觸及,但這個議題一方面剛好切中我回來高雄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牽涉到所謂真實與否與影像操弄的課題,也藉此談談我的看法。 

我出生在台南,2歲搬到高雄,從小在南部長大,然後到台北念大學、研究所、工作...待了快十年的時間,照這個標準,我應該是北漂無疑,只是我後來選擇回到高雄,希望為自己的故鄉做些事情,成立藝廊、開設計公司、大學教書到當上系主任,兩年前進入到市政府服務,我沒有任何家世背景,但這塊土地給了我很多的機會,我始終感恩一路上有夥伴支持有貴人相助。 

我這幾年也一直鼓勵很多設計文創朋友在高雄發展,好幾年前就跟市政府建議提供文創設計人才回流計畫,用實際資源與行動支持有想法的年輕人來高雄發揮,感覺上台北雖然薪水略高,但房價與物價之高,實際可支配所得反不及高雄。到我現在負責高雄的文化政策,我知道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更努力,對於提供年輕人發展機會的可能永遠做的不夠,但否認高雄這幾年的轉型努力,只用二分法來處理資訊,看了著實傷感。 

北漂為何變成一種負面訊息我也覺得很怪,台灣就這麼小,因為民主與自由的發展,人才的流動本就是自然的事,談到就業與就學,一方面過去中央的產業佈局把高雄定位成重工業城市,工作機會的提供是較為單一屬性的職務,現在往多元活潑的產業佈局發展,最近有半導體產業單一投資超過三千多億,比郭先生投資美國還多,還有很多數位、文創甚至型農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這些被忽略實在可惜,光是駁二直接產生的就業人數就超過千人,文化局陸續把美術館、電影館、歷史博物館行政法人化,也提供了相當多的文化工作機會,衛武營、流行音樂中心的陸續到位,未來在藝術行政與各項表演專業的幕前幕後,也將提供多元的藝文工作機會,我知道還不夠,還需要努力打造與改善環境,但否認現在的努力,對這些年盡心盡力為這個城市打拼的人並不公平。 

林強的向前行提到:我要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講什麼好康的都在這。其實這是長期以台北為中心思考的結果,南部人的宿命好像就得到台北就學就業。以我為例,當初唸完美工科,要進一步升學,竟然沒有相關科系可以就讀,所以選擇到台北唸書,一直到現在,雖然有一些設計科系,高雄還是沒有藝術大學,設立大學是要看中央政府的觀念,由此可知就台北觀點與大學佈局,連一座藝術大學都不給高雄,雖然高師大有美術系,但當年主要是培養美術老師,這是長期以台北為中心的結果,光這點來看,北上就學似乎成了高雄人的宿命,就學如此,就業不也是如此?高雄因為中央以重工業的佈局,長期擔負台灣經濟供給的重要角色,現在還要被負面書寫以及承擔高污染的外部成本,這是何其諷刺,而城市轉型就是要改變命運,發展屬於城市自己的特色,鮭魚已在返鄉,自己的故鄉更是要一起努力來創造更好的未來。 

最近看到這個影片有感而發,著作權的侵犯與無知,以及數字訊息的假造令人傻眼,政府施政本就該被監督與批評,但應建立在正確的資訊上所做的評論才是所謂的言論自由,引用各縣市所有累積出生移出人數來誤導高雄北漂人數三十至五十萬人,將北漂數字極度誇張化與污名化,倘照相同邏輯計算,台北南漂共一百三十三萬人,那台北不早就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