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這件事,真的是一個涉及全台灣兒童至青少年基本人權的重要議題,竟然沒有任何人權團體注意及關心!

週日一場有關大學制度的座談會,請到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朱俊彰、招聯會組長王盛騏,在座家長們對教育部統一建置「學習歷程」檔案強烈反對,綜合會中教育部和招聯會在會上的說明不外幾個說法:

學習歷程只是幫學生把本來就要準備的「備審資料」,由學校在高中三年每學期都上傳,到了申請大學時就可以不必自己去收集、整理,只要從學習歷程檔案中選取所需的內容,傳給要申請的學校即可。只要從學習歷程檔案中選取所需的內容,傳給要申請的學校即可。一來平時是由學校上傳的,有公信力,二來,提供學生很大的方便啊。

除了學生自己決定要給大學的內容,絕對不會主動提供給大學端,學生還是保有自主權。

大家不是都說申請學校準備「備審資料」勞民傷財? 而且發生很多代辦的弊端。所以教育部才想出這個方法,讓學生們方便,不必再花時間,也不必花錢做精美的備審資料!

這些理由實在都太可笑了,不堪一擊:

如果我們的學生連自己收集所需的備審資料都懶得,需要政府幫忙,我們的教育真是大失敗了!請招聯會以後不要再講這麼幼稚的理由,太沒有說服力了。原來學生不是媽寶,是「政府」寶,是「部」寶!

什麼時候政府這麼貼心,幫學生從小到大,收集好所有的學習歷程,只為了讓他在申請大學時,減輕時間及精力? 那請問,不想升大學的學生、考指考的學生,根本不用到這些資料,為什麼要陪你玩這個遊戲玩三年呢?

申請入學和指考分發不同的就是「備審資料」。因為有些孩子其能力及特質不是考試可以表現的,所以用「備審資料」、面試等方法來彌補,讓他們也有機會上自己想上的大學科系。所以,「備審資料」是學生表現自我特色重要的工具,現在教育部竟然本末倒置,要用標準化的「備審資料」來取代學生表現自我特色的途徑?把質化的評量變成量化的指標,完全抺殺了申請入學重視學生個人特質的意義了!乾脆取消申請入學算了。

學生雖然年紀小,但是,誰給政府、教育部權力,把學生所有的學習歷程建檔、 歸檔、還上傳到雲端資料庫,甚至,高中畢業後是留存還是銷毀?以後還會被利用作為什麼用途?如果資料外洩、被駭呢? 這些都是難以預測,更是現在的政府無法作保證的。

請問,學習歷程有學生的獎懲紀錄嗎? 有出勤紀錄嗎? 這不是從小建立每個公民的AB檔? 建立的檔案日後會被政府用來做什麼利用,誰能保障我們孩子的隱私呢?

政府進行這些檔案的收集,有問過孩子、監護人、家長的同意? 什麼檔案我願意上傳,什麼檔案我不願意,有選擇嗎?

這整個事件都在沒有人民監督、沒有得到當事人同意下,已經開始進行,未來誰掌握政府誰就掌握這些資料,難道不會讓人愈想心裡愈發毛毛的?!

僅僅為了讓部分學生申請大學時方便,政府勞師動眾、花費大筆納稅人的稅金,建置一個龐大的雲端系統,還要動員全國所有國高中學校及教師,建立全國國高中學生每個學期的學習檔案,教育部真的認為我們人民會相信? 你相信嗎? 

/作者為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