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週前,中美洲的薩爾瓦多決定琵琶別抱中國,台灣隨即與這個超過一甲子邦誼的國家斷交。但它所牽動的,不只是台灣邦交國數字只剩下17個,或者北京對台外交攻擊更為凌厲如此的負面循環而已。從薩國斷交事件之後,美國川普政府與美國國會一連串高調的政治動作可以看出,台灣的邦交國保衛戰,已經上綱為美國對中國的區域與全球領導保衛戰。

美國國務院與白宮在薩國斷交事件後旋即發出聲明,這項聲明帶有兩個重要訊息。一是再次譴責中國用邦交戰打擊台灣是「片面破壞台海現狀的行為」,二是首度表態將「重新審視美國與薩國的關係」。

針對前者,川普政府近來對於北京軍機繞台與先前挖走台灣邦交國多明尼加,就已經直指這是「中國片面破壞台海現狀」。華府對蔡英文上任以來在兩岸關係上持續維持一致性的善意,給予高度肯定與支持,連帶也影響到日本與部份歐洲國家對台灣的良好回應。在兩岸關係與台海情勢上,「中國是麻煩製造者」已經是共識。

川普政府借力使力,國務院接著不尋常地宣布已召回先前與台灣斷交的巴拿馬、多明尼加與薩爾瓦多這三國的大使或臨時代辦,了解為何要與台灣斷交。美國這次連番出手,除了聲援台灣,更是要捍衛其他拉丁美洲的戰略利益。因此華府明確警告薩國,弦外之音是對包括宏都拉斯、瓜地馬拉等其他台灣在中美洲的邦交國提醒,不要被中國的經濟誘因所吸引,成為北京在拉丁美洲軟土深掘、擴張勢力的同伙。華府的報復手段就是藉由其對部份拉美國家的援助為籌碼,來防阻北京拉幫結派的步步進逼。

尤有甚者,近來部分友台的美國參、眾議員也採取立法行動,提出所謂「台北法案」,來協助台灣鞏固剩餘在拉美地區的友邦。由美國共和黨參議員賈德納、盧比歐,民主黨參議員馬基、梅南德茲所共同提出「台北法案」,旨在要求美國拿出與世界各國的交往策略來支持台灣的外交承認或強化非官方關係。此一法案還授權國務院調降對台灣採取敵對行動政府的關係,擱置或改變美國的外援,包括軍事援助在內。

值得注意的是,不像今年稍早美國國會無異通過、且川普簽署的「台灣旅行法」背後有著在美國的台灣遊說組織長期推動的鑿痕,「台北法案」固然也有台美外交系統私下的合作,但美國國會跨黨派議員主動出擊,加上現階段川普政府視中國為戰略競爭者與潛在挑戰者的主戰氛圍濃厚,讓「台北法案」的後續發展更較外界關注。

尤其是這樣的倡議進入了政治議程,不能僅從單一法案的效果視之,而是必須從台美關係是否面臨「典範轉移」(regime change)的角度加以檢視。亦即「美國的對台關係」與「美國的一中政策」,很有可能出現調整的意涵。特別明年又是「台灣關係法」40週年,過去已有許多呼聲建議「台灣關係法」應該與時俱進,權衡最新美中台三角關係情勢,進行必要的檢討、甚至調整。

一個最樂觀的想像情境是:美國會不會放寬現階段對台灣某些「不正常」的待遇?包括不讓台灣民選領導人過境華府,甚或「實質上」或在用語上進一步承認台灣的「事實主權獨立」?或是軍事上更加強化對台灣的協助。這當然無法一蹴可幾,但在現今局勢下並非不可能。

多數人同意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就是針對中國聲稱台灣為其一部份採取「戰略性模糊」。因此華府對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定義是用「認知」而非「承認」或「接受」。在不同美國總統當政期間,也都對此一「戰略性模糊」採行微調作法。但基本底線就是台海任何一方不得片面改變現狀。

如今川普政府認定中國對台文攻武嚇和外交打壓已經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甚至威脅、挑戰到美國的全球與區域戰略利益,進而採取協助台灣的作為,反映出台美關係的確面臨質變,導致華府必須出手維持現狀的平衡。

北京的誤判在於未能掌握川普和其國安團隊的戰略調整,也忽略美國國會跨黨派對台灣支持的強化。即使台灣蔡政府仍主張與北京改善關係,但中國的霸權只是愈來愈將台灣推向美國。

延伸閱讀:

美召回中美洲3使節 了解派駐國與台灣斷交決定

環時:台北法案是瘋狂介入台海 一個大國對另一個大國的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