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黨」組黨失敗後,新黨人士紛紛作鳥獸散。在其後的1960年代,黨外人士主要利用地方選舉的管道,在議會中從事在野的政治批判。這些行動並且是個別而零星的,並沒有凝結成集體性的政治改革運動。

省議會中的「五虎將」時代,也在這時逐漸消沈了下來。新黨中心人物李萬居,在籌組新黨失敗,繼之公論報官司敗訴,疾病纏身,既無心過問政治,亦無力出席議壇,使黨外陣容頓失領導重心。在此之前,吳三連退出選舉,致力經營自立晚報,使議會中失去典型人物,黨外陣容中失去中堅份子。李萬居、吳三連絕跡議壇以後,黨外成為群龍無首;再加上李源棧、郭國基互相猜忌,兩不相容,不僅抵消了彼此實力,更混亂了黨外步調;再由於郭雨新往返東京、台北之間,忙於自己事業;許世賢孤掌難鳴,鬥志消沈;李秋遠當選無效,林清景明哲保身,黃占岸重返國民黨;一些新進李烏棕、林王紫燕、魏東安、鄭新柳等各自為政,以致黨外聲勢一落千丈,黨外陣容形同解體。

1960年代的郭雨新

總之,1960年代是一個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也是一個英雄沒落的時代。當時的黨外重量級人士,在一番浮浮沈沈之後,逐漸退出了黨外的政治舞台。

在這個黨外老將逐步退出黨外政治舞台的過程中,郭雨新,在選區,每戰皆捷;在台北,他不斷在各階層社會中培養實力;在省議會,一般黨外省議員唯他馬首是瞻。

更重要的是,他面對國民黨的威脅利誘,依然保持不妥協的立場。於是1960年代的郭雨新,漸漸在黨外陣營中,愈加顯得重要和突出。

1966年11月,張明彰召集呂國民、黃華、陳光英、吳文就、顏尹謨、林道平等人正式成立秘密組織,明定該組織以從事臺灣獨立為目的,取名為「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組織成立後,推定由張明彰任總幹事,黃華負責組織工作並草擬章程與誓詞,吳文就負責選務,呂國民負責宣傳。黃華與張明彰也找來許曹德、林中禮等人分別負責財務、秘書等工作。「促進會」原來只是個過渡性的秘密政治團體,黃華等人計畫,當其推舉的候選人中有十人當選市議員或省議員,即行公開宣佈組黨,造成既成現實,藉以避免組黨籌備期間遭國民黨橫加打壓。成立「促進會」前,他們曾取得彭明敏和郭雨新的同意,但詳情他們並不清楚。不讓彭明敏和郭雨新兩人知道詳情且參與其間,主要是避免日後該組織被情治機關破獲時,會連累到他們兩人,造成黨外反對運動重創。

李世傑在《調查局研究》一書中即說,1960年代初期,臺灣省議會中被情治單位列入「分歧分子」黑名單的議員,人數日漸增多。這些受情治單位「眷顧」的地方公職人員中,又以郭雨新、高玉樹、許世賢、李萬居等重要反對運動領袖最受注意。

「促進會」甫成立不久,1967年旋即遭情治單位破獲,以意圖叛亂的罪名加以逮捕、偵訊。青年知識分子和郭雨新結合共同進行反對運動,已經引起當權者對郭雨新的疑忌;事件後彭明敏逃亡成功,又被視為和郭雨新脫不了關係;加上1970年代初期島內外情勢的演變,郭雨新終成蔣經國的頭號敵人。

郭雨新在離台(1977)前十年左右,之所以成為黨外最重要領袖,固然由於黨外老將先後離去;以及郭雨新為人謙和親切、包容力強、政治態度堅定,而為黨外各派共同接受;此外陳菊此時適時的出現,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郭雨新與陳菊

1969年,陳菊考上了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家裡正為她的註冊費和北上的生活費發愁之時,鄰居「鱸鰻伯」(本名林清泉)是郭雨新在三星的重要支持者,遂向郭雨新介紹陳菊幫忙整理書信,以貼補生活費用。

由於郭雨新非常疼愛陳菊,待她就如同自己的小孩一般;也由於郭雨新的教導和薰陶(無論是政治活動或家居生活);更由於在工作上,她接觸到很多政壇上的元老、新秀,聽到許多選民不平的申訴,親眼看到許多令她難以置信的政治黑暗面,她的熱情、積極、正義感,使她全心投入她認為可以改善這些黑暗的黨外民主運動。

「美麗島事件」以前,她是聯絡黨外老、中、青三代的「超級大黨工」──也是黨外第一位「專職黨工」。由於擁有「郭雨新秘書」的身份,加上熱烈的使命感,她的人際關係網,不但遍佈全島,甚至遠達國外,外國各大雜誌、報社記者,以及國際上許多的人權工作者,都與她過從甚密。當時的黨外沒有什麼雜誌,除了選舉,也沒什麼引人注目的活動。陳菊一年到頭不停地和人聊天、「喝咖啡」,不斷和黨外熱心的支持者保持接觸,告訴他們黨外的最新動態,討論黨外的困境,鼓舞他們。她對理想無私的熱情,使一些和她接觸過的國內記者和專家學者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們漸漸對黨外不再那麼排斥恐懼。她的愛心,她的活力,為黨外帶進一批一批有憧憬、有理想的年輕人,她介紹他們和學者見面,為黨外助選,拓展他們的見識,加深他們的觀察,這些年輕人對黨外的感情日深一日。

因此自從1969年以後,郭雨新在陳菊穿針引線下,大大擴展了他對黨外民主運動的影響力。郭雨新長安東路上的羅馬賓館,幾乎成了黨外的總部,每天有絡繹不絕的訪客。他以一貫的紳士風度,耐心地接待各方的客人,懇切地鼓勵年輕人。這時陳菊將一批一批的年輕學生介紹給郭兩新,大部份的大學生都被郭雨新的長者風範和理想的精神所吸引住。郭雨新一直鼓勵年輕人要有勇氣,要關心政治,要有信心,要堅忍,台灣的事情要大家一起來解決,不能仰賴國民黨。他一看到年輕人就講這些話,對年輕人而言是很新鮮、很感人的經驗。

「我還有些朋友,與特務組織有私底下的聯繫。他們警告我,現在我已非常的不安全,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逮捕或『意外事故』,想要把我除掉的人,都會設計出來。我聽說安全單位已經決定,台灣如果發生動亂,有三個人要立刻毀滅。一個是台北市長高玉樹,一個是省議員郭雨新,第三個便是我。」這段話是彭明敏回憶其逃亡前夕,台灣政壇的情形。由於高玉樹逐漸脫離黨外陣營,郭雨新在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前期,成了全島黨外的實質領袖。

1970年代的國民黨

與此同時,國民黨政權又歷經如何的演變?

進入1970年代美國與日本漸漸擺脫「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的虛構,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秘密接觸,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岌岌可危。在內政方面,官僚組織人事壅塞,老大當退者不退,新生當進者仍不得進。凡此都削弱國民黨政權統治的正當性。蔣氏父子也知道「環境的壓力……迫使我們求新求變。」1969年3月,國民黨召開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確立「全面革新」的基本方針。6月,蔣經國升任行政院副院長,負責推動革新工作。

「全面革新」如「限齡退休」政策等措施,勢必影響到老一輩政治人物的既得利益,不免引起反彈。為此,蔣經國亟需藉助知識份子的輿論力量,對他們施加壓力,以順利推行改革的政策。

1970年10月,國民黨祕書長張寶樹舉辦「青年人國是座談會」,要求與會人士踴躍發言,毋庸顧忌。台北市青商會會長張紹文建議,發行報刊以團結海內外青年。張寶樹即提議與會人士籌辦一本《中國青年》雜誌,然因該會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召開,在此創辦雜誌不免國民黨色彩太濃而遭婉拒。會後,與會人士決定集體加入《大學雜誌》,將該雜誌改造為青年知識份子的言論廣場。

《大學雜誌》

1971年1月《大學雜誌》改組完成。由丘宏達擔任名譽社長,陳少廷任社長,楊國樞為召集人,社務委員包括李鍾桂、關中、孫震、張俊宏、許信良、陳鼓應等57人,多為國民黨少壯黨員。《大學雜誌》打著「希望國民黨進步」的旗號,發表文章報國,蔣經國還推薦黨團幹部,詳加研讀該刊之〈台灣社會力分析〉。

1972年6月蔣經國晉升行政院長,全權在握的蔣經國,不再需要藉助知識份子來對付政壇上的老人,而開始改採緊縮政策。

《大學雜誌》於1973年開始解體。1975年王昇晉升為「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主任」。從此之後,台灣又退縮回到思想控制的寒冬。

這之後《大學雜誌》的組成份子後序發展如下:

    一、新保守主義派:關中、魏鏞、丘宏達、李鍾桂等,有的被當局吸收,有的則納入黨政上層機構。

    二、學院式的自由派:楊國樞、金神保、王文興、張潤書等,參與聯合報主辦的《中國論壇》等刊物,其言論表現了學院式的自由主義思想的基本面貌。

    三、本土政治派:張俊宏、許信良,與本土政治人物郭雨新、黃信介、康寧祥結合,創辦《台灣政論》,僅五期被停刊,後再由張俊宏接辦《這一代》。

    四、社會民主派:王拓、王曉波、陳鼓應、王杏慶、高准,參與後來蘇慶黎辦的《夏潮》雜誌,和另一些作家陳映真、王津平,具有共同的社會改革思想傾向。

《大學雜誌》煙消雲散後,台灣言論界又歸於一片沉寂,當時郭雨新想要籌辦一份政論刊物,找了張俊宏、陳鼓應和王曉波,張俊宏還帶來甫出獄的黃華一起在郭雨新的公司密談。

《台灣政論》

1975年8月《台灣政論》創刊,黃信介擔任發行人,康寧祥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張金策、黃華任副總編輯,法律顧問則由姚嘉文擔任。雖然《台灣政論》上頭沒有郭雨新的頭銜,但郭雨新其實是《台灣政論》的催生者,是《台灣政論》的精神領袖。《台灣政論》與郭雨新的關係,就如陳菊所說的:「《台灣政論》與郭雨新所代表的反對運動是一體的。它是這麼多年來,台灣人開始擁有雜誌,來表達他們的言論自由及對台灣民主化的追求。郭雨新代表台灣反對運動的正統,而《台灣政論》則是這個正統的延續和擴張。」

《台灣政論》網羅了上述第三﹑四派知識份子,來集結走出學院體制藩籬的知識份子。《台灣政論》等於是反國民黨在野人士的大集結。然而在蔣介石剛過世,蔣經國剛渡過權力接班的情形下,《台灣政論》在當局眼裡當然是反叛的激進份子。作為《台灣政論》精神領袖的郭雨新,自然是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蔣經國對郭雨新當然是必欲去之而後快。

1975年12月立法委員選舉,郭雨新毅然決然投入了這個競選活動。由於郭雨新在黨外的聲望,因此無論黨內外都把這一戰,當成勢在必得的最大決戰,戰況十分激烈。

在黨外方面,一方面《台灣政論》這些中生代投入助選的陣容,負責設計傳單,利用令人耳目一新的傳單,打了一次很成功的宣傳戰。二方面林義雄、姚嘉文兩位具正義感的律師,受郭雨新聘請,擔任他的法律顧問。三方面,更具意義的是學生的助選,一群正在大學或研究所唸書的青年學生,包括邱義仁、吳乃仁、吳乃德、田秋堇、林正杰、謝明達、蕭裕珍、賀端蕃、范巽綠(史非非)、周宏憲、周婉窈……穿著制服到宜蘭為他分發傳單,打破國民黨「只有販夫流氓支持郭雨新」的謠言。在投票當天,他們又看到各種舞弊的情形,甚至邱義仁還因為檢舉作票而被毆打。凡此種種皆讓這群學生經歷了一種「成年禮」,他們因此清晰地看到了國民黨政權的本質。

這一場空前慘烈的選舉,在國民黨大肆舞弊下,郭雨新落選了。由於國民黨長期對郭雨新的疑懼,以及怕他進入立法院後成為名副其實的黨外領袖,因此不計付出代價之大,務使郭雨新落選。

在郭雨新落選後,國民黨加緊對付黨外,同月底《台灣政論》遭到停刊處分。《台灣政論》的停刊,表面上雖然是因為邱垂亮的一篇文章,其實這是因為國民黨發現《台灣政論》正在台灣社會之中加大影響,因此必須加以扼殺。在這之後,又是一連串的政治迫害,白雅燦、楊金海、顏明聖、黃華相繼被捕,張俊宏則被二十四小時跟蹤。黨外因而陷入恐怖和低迷的氣氛之中,人人自危,不知下一個會輪到誰?

即使黨外陷於如此恐怖和低迷的情境裡,郭雨新依然默默地在為黨外做耕耘的工作,他仍然和黨外同志及年輕人們打成一片,懇切地和他們談論。他並提出「老中青三結合」的口號,經由陳菊的協助,來致力於此一工作。直到1977年4月17日離開台灣,留下大家對他無盡的思念。就在郭雨新離開台灣這一年,全島黨外興起了蓬勃的發展,終致中壢事件爆發,黨外陣營獲得空前勝利,台灣從此快步走向民主化。

作者張文隆/台灣史研究者,著作包括《郭雨新評傳》、《刺蔣:鄭自才回憶錄》等

郭雨新1975立委選舉後,林義雄、姚嘉文合著出書。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1975立委選舉政見發表。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1975立委選舉政見發表。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1975立委選舉政見發表。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1975立委選舉盛況空前。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1975立委選舉盛況空前。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1975立委選舉盛況空前。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1975立委競選文宣由台灣政論黨外中生代伙伴設計。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1975立委競選文宣由台灣政論黨外中生代伙伴設計。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於省議會問政。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與陳菊。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與黨外中生代。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與黨外中生代。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與黨外新生代。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與黨外新生代。   圖 : 張文隆/提供

郭雨新與黨外新生代。   圖 : 張文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