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我們常都把最好的一面留給外人,最醜陋的一面留給自己人。和親密的人衝突有如短兵相接,不管大吵或冷戰,傷害特別深。

有親密必有衝突。Millder & Perlman(2010)研究指出戀愛期間的伴侶們,平均每周有2-3次衝突。在為期三年的研究中,夫妻們報告每個月都會經歷1-2次「不愉快的爭論」。美國華盛頓大學榮譽教授 John Gottman 針對伴侶關係進行了約 30 年的長期研究,他發 現伴侶關係的問題,大約有 69%是無法獲得解決的。

    既然問題無法解決,衝突時該提出嗎?會不會吵架?不少人擔心吵架會使關係惡化,研究指出有40%的人會在感到衝突時,選擇不告訴伴侶。然而,愛的相反不是憎惡,是冷漠。如何既不吵架,又能溝通彼此的需求?

   Caryl Rusbult和Zembrodt(1982)將應對衝突的方式以「破壞性-建設性」、「主動-被動」分成四類:

  • 主動建設(協商者):這類屬於協商者,會主動的溝通,了解事情,願意妥協並調整自己。
  • 主動破壞(退出者):常以分手,離婚,或要脅結束關係為手段來逼別人達成自己的願望。然而溝通的過程常破壞了關係。
  • 被動建設(忠誠者):雖不主動溝通問題,但被動跟隨另一半的決定,希望等一陣子看看,相信時間會讓問題漸漸好轉。
  • 被動消極(逃避者):常逃避問題,或忽視對方主動溝通的行動。等待著感情自行隨時間淡化,或等待對方來結束關係。
人際關係衝突處理的四種模式

 

<應對衝突四種的方式>

不管是哪一種溝通型態,衝突會一直存在關係裡。如何引發對方建設性的溝通,以下是四個要點:

一、找出自己的情緒「敏感帶」

   每個人都有情緒敏感帶,這和原生家庭及過去成長經驗有關。一個在外遇家庭長大的人,可能因不安全的依附型態,只要伴侶有任何晚點回家,訊息已讀不回等,都會觸動情緒敏感帶。此時若對自己的敏感帶沒有充分了解,容易被冠上小題大作的罪名,對方也覺得動輒得咎。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敏感帶是來自於過往經驗,而不全是對方的錯,對方比較不會豎起防衛,而願意溝通。

二、溝通時宜避免概括性字眼,例如「每次」、「總是」。

「你每次都不聽我說!」,對方往往回答「哪有每次?」。概括性字眼容易讓聽者解讀成對個人全然的否定,而引起自動化的反擊。若能聚焦此次行為的特殊性,例如「你剛剛說...讓我感覺不舒服。」或是「你平時不會這樣說話的,今天怎麼了嗎?」則更容易引發對方溝通的動機。

三、用我開頭溝通,描述期待對方的具體行動

比起說「你最近讓我很煩」,說「我最近工作比較累,希望你在我加班回家後,先讓我安靜30分鐘。」要適切。以我開頭的句子溝通,代表能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同時也具體描述希望對方所做的事。這樣說話給想要溝通的伴侶一個很好的線索,至少讓他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減緩紛爭。

四、衝突後要明確道歉

心理傷害如同身體的傷口一樣,需要擦藥、止血。明確的道歉,例如「對不起,我不應該說(做)..,可以原諒我嗎?」像是為心理傷口塗上的藥膏。道歉並非示弱,而是在乎對方感受的表現。很多人吵完架都拉不下臉道歉,只是主動說些無關的話,就以為心照不宣,事情自然就過去了。但伴侶吵起架來有如短兵相接,尖銳的話語刀刀往心坎裡扎,那些沒說出口的抱歉,可能變成下一波戰爭的導火線。

    有愛就有衝突,面對親密關係中的衝突,宜不求避免,也不求全然解決。只有透過直視關係中的掙扎、矛盾,學習與衝突共處,才能越吵越親密,把關係引導到更成熟的方向。

 

作者簡介:

顏孝羽  臨床心理師

現任上海和睦家新城醫院/上海人幼科技教育公司 心理治療師

前任汐止國泰綜合醫院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顏孝羽 臨床心理師   圖 : 顏孝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