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機場捷運通車,不僅寫下台灣捷運史的新頁,更是桃園市鄭文燦上任的重大政績之一。因為延宕了20年的機捷,在當時連政府都幾乎要放棄順利通車的可能性,但鄭文燦認為「通車不是政治問題,是準備問題」,因此他上任後,一方面持續與中央溝通通車期程,另一方面積極為營運通車而準備。他坦言剛當市長的時候,通車壓力很大,接管時,機捷只有七成的妥善率,根本無法營運,安全性、穩定性都不夠,後來經過八個月左右,終於通過包括履勘、驗證證明,決定開始通車。

機捷從不通車到通車,「現在沒人說機捷是失敗的」鄭文燦很自豪的說過這句話,從通車首日搭車人數不如預期,到一年半後的今日,每日乘車人次平均6.2萬人,對一個工作人員平均年齡30歲的桃捷公司而言,有現在這樣的成績真的很不容易;對當初堅持機捷一定要通車的桃園市長鄭文燦來說,更再次展現了他的「桃園奇蹟」。

而在16日鄭文燦宣布機捷自10月起全線票價調價10元,消息一出,各方反應不一,台北市長柯文哲聽到消息的當下反應是「不相信機捷有賺錢」,外界更是質疑鄭文燦選在這時送出這個降價大紅包,根本就是為了年底選舉考量。即使鄭以今年上半年機捷營收成績亮眼,認為營運穩定,票價有調降空間為由,但機捷從規劃到真正開始營運,長達20年的時間,超過千億的建設預算及後來先行招聘維管人員的人事成本,龐大的營運成本,就連桃園藍綠議員都曾質疑桃捷公司何時才能轉虧為盈。結果是,營運才10個月,桃捷公司盈餘就已經達到8千多萬,而今年1月到6月短短半年的時間,更狂賺2億元之多。

當初機捷還未通車,票價問題就已經吵翻天,當時鄭文燦還特別開記者會說明,但因為站點偏僻加上票價居高不下,民眾乘坐意願的確不高,為了刺激運量,桃捷決定107年元旦起推出通車後第一次的調價方案;通車一年半後,市府宣布桃捷半年盈餘2億元,「經財務試算」,再度調降票價,而且這一次是「全線調降」。

帳面上看起來,2億元的盈餘的確符合桃捷設定「財務穩健」的目標,但在2億8千萬元盈餘數字的背後,包括千億元的建設成本、通車前虧損的36.55億元,加上許多零件和技術保固陸續到期,接下來都要花錢。

即使鄭文燦表示,已與交通部協商,未來A8、A9及A19三站資產將移轉至桃捷公司,包括停車場、租金收益,總價值將超過12億元,多少可以折抵虧損金額。但最令外界質疑的是,成本攤提、設備折舊,這些都需要錢,就連全台使用率最高的北捷,營運22年來還是年年虧損,桃捷竟可以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對外宣布「有盈餘」,連台北市長柯文哲都直言「我不相信」。

而鄭文燦宣布桃捷降價的時間點也頗令人玩味,因為再過4個多月就是年底市長選舉,不少人用「政治買票」來形容這次的降價利多,就算鄭文燦、桃捷公司一再說明解釋,難免還是會讓聯想到這大紅包有「濃濃的政治味」。

長遠看來,機捷要賺錢不是問題,但重點是,成本回收需要多久時間?硬體建設、軟體維管、利息、租金、人事這些費用都是成本,而這些成本目前仍未打平,一旦成本回收時間拉長,債留子孫或是成為日後市長的燙手山芋在所難免。距離年底選舉只剩不到五個月,鄭文燦拋出這個看似利多卻又充滿不確定利空的機捷降價震撼彈,到底會如何發酵,就要看選舉結果才能下最後定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