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每年編列21億預算補助營楊午餐及食農教育,然而這些政策的內容與執行成效如何呢?對此,監委劉德勳及江綺雯調查後,提出「營養午餐的城鄉差距」、「建立午餐合理化定價機制」、「推動偏鄉小校四章一Q推動困難」以及「食農教育推動落差及營養午餐專業人力投入」等調查意見,促請行政院、教育部及農委會檢討改進。

劉德勳及江綺雯表示,請教育部應重新檢視城鄉地域執行上的落差,因地制宜解決所屬學校午餐的城鄉差距。劉德勳指出,偏遠學校的補助款高達新台幣21億元,然而補助款分配沒有考量離島交通運輸方式及運輸所需設備與本島的差異,因此,離島地區無法購得價格較高的鮮乳,只能以價格符合的保久乳充之,「鮮乳竟成部分離島學生營養午餐無法跨越的鴻溝」。

根據調查報告指出,部分縣市營養午餐的辦理,仍擺脫不了地方因素影響、學校顧忌家長反彈不願調漲及家長不關心午餐品質,造成午餐費用過低,影響午餐品質;營養午餐食材品質與成本息息相關,建立午餐餐費調整機制以確保食材品質,有其必要性,教育部雖規劃制定午餐合理化的定價機制,但仍有待儘速定案落實,以確保學校午餐食材品質及衛生安全。

監委進一步提出,先前增修學校衛生法的食材來源基準,推動學校午餐使用「四章一Q生鮮食材政策,已經試辦並擴及全國20縣市,行政院也決定由各縣市政府成立食材供應平臺進行生產源頭的食材安全把關。然而,各縣市對於食材貨源供應、四章一Q食材單價偏高……等問題,仍尚待農委會及教育部協助解決,以利四章一Q政策的持續推動;而農委會對於偏鄉小校及離島地區的需求,也應深入了解並有更多因地制宜的彈性措施。

另外,監委也提到,目前各縣市學校自設廚房有經費不足、廚工聘任不易、小校廚工人事薪資成本高的困境;依照106學年度第一學期各縣市所轄學校午餐供應現況,約有25%(800多所)學校設有廚房但未被使用,教育部近年提高學校自設廚房比率的措施下,對於縣市各校自有廚房的使用率也應予以確實掌控,避免淪為閒置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