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在520屆滿執政兩周年,回首民進黨和改革團體、人士在這段時間的競合關係卻愈來愈微妙,蔡政府將民調低落歸咎於「改革必定會帶來反彈」,但外界的看法又是如何?為此,《新頭殼》企劃專訪了獨派、人權、兒少、土地、勞權、同婚、社運和原住民等專業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來聽聽他們怎麼說!

「只要有一點點改變機會,我也要努力試試看」,有著水汪汪大眼睛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蔡培慧,前年當選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來自農村的她,進入體制內後,積極在相關農業的議題上著力,談及蔡政府執政兩週年急行軍式改革的表現,也許是身涉其中,不方便多言,她只說「改革一旦啟動,就緩步前進」,面對外界質疑聲浪,她自己不願多做回應,強調「行動才是改變」。

成長於日月潭旁頭社農村的蔡培慧,回想起小時候的生長環境,自豪地說「自己在很美麗的村落長大,後來才發現不是每個農村都是如此」,國中到新北市就學,直到1999年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眼見自己的家傾倒,她便回到南投進行重建工作,再提起這件椎心刺骨之痛,淚水在蔡培慧眼中打轉,不自覺沿臉頰弧線滑落下來。

其實早在2012年,蔡英文總統就有意提名蔡培慧為不分區立委,但遭拒絕,直到前年,蔡培慧回家鄉過中秋節,深深感受到「很多人想回故鄉,但又怕找不到工作」,農民的社會地位不被整個社會所重視,因此,她決定進入體制內,「從每一個民眾陳情的個案,挖掘背後結構性的問題,並實際解決它」。

蔡培慧指出,農業不只是農民生產特定農產品,一定要與消費者有所連結,因此她現在努力推動食農教育法、農民職業災害保險、有機農業條例等法案。

至於滿意現今農業的改革速度嗎?蔡培慧不假思索地說,「我不接受」,但她也替農委會緩頰,指農委會不能倉促提案,近期陸續在各縣市分區域舉辦焦點座談,凝聚出農業基本法修正草案,「改革不會瞬間到位,但已經啟動,一關一關去克服」。

蔡培慧解釋,農產品價格長期被壓低,某種程度反映的不只是農民的生產力價格,更會成為民生物價的指標,但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給予農民基本保障,如同勞基法要額外訂定最低工資法,她也正在推動農業所得的保障,不過,目前都還在討論階段。

此外,關於農產品加工,蔡培慧覺得,不能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事前應先與農民諮商、實驗、檢測市場接受度,若真的可行,就在尋求廠商合作,成立農業創新整合中心,最近她也在與農委會與國發會討論這件事情。(該系列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