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圳自1925年5月17日啟用通水,在今(17)日正好滿93歲了!日治時期正是急需農業大量增產的時代,當時桃園的埤塘卻無法發揮功能,因此,八田與一建造了桃園大圳,引大漢溪水灌溉,並串聯各個埤塘,而臉書「桃壢嵌文化事務所」也特別整理桃園大圳的相關歷史與圖片,讓我們一窺桃園大圳的輝煌歷史!

早期桃園大圳的取水口位於現今石門水庫依山閣一帶,引大漢溪(大嵙崁溪)的溪水灌溉,到了1953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水位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灌溉系統,並將桃園大圳的取水口遷移至石門水庫後池堰西北側。桃園大圳的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大溪區、八德區、桃園區、中壢區、楊梅區、新屋區、蘆竹區、觀音區、大園區。

雖然在 1929 年桃園大圳也曾發生過嚴重的旱災,但桃園大圳灌溉區內的農田卻未受影響,也是在桃園大圳的基礎上,才有了後來的石門水庫,桃園大圳成功串聯埤塘,不僅設立了桃園農業的灌溉建設,也讓桃園「千塘之鄉」的美名才得以延續!

桃園大圳工事平面圖。   圖:翻攝自台灣水圳文化網

早期桃園大圳的取水口位於現今石門水庫依山閣一帶,引大漢溪(大嵙崁溪)的溪水灌溉。   圖:翻攝自桃園農田水利會

桃園辨天池為第一支線第一號貯水池。   圖:翻攝自臉書「桃壢嵌文化事務所」

為當時桃園大圳的導水路。   圖:翻攝自臉書「桃壢嵌文化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