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等衡量各國發展程度的數據,過於偏重物質面,無法正確衡量精神面與其他重要面向,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許多人開始重視不丹國王旺楚克(Jigme Khesar Namgyel Wangchuck)在上個世紀70年代所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媒體報導將不丹描繪為遺世獨立的香格里拉,然而,這個以幸福聞名的國度,在2014年首次進行全國性自殺普查後卻發現,該國的自殺率在全球排名第20。

美國「國際公共廣播電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 PRI)報導,不丹社會酗酒與家暴問題非常普遍,晚近又受到現代化的衝擊。1999年,不丹將電視與網路合法化。心理醫師多爾濟(Chencho Dorji)指出,該國社會最近10年內,在電視普及與社群媒體流行之後受到的衝擊,變化太快。

在2014年挖掘自殺率現象的記者禪姆(Namgay Zam)指出,原本他們以為,都會人口以及沒有與父母居住的小孩比較容易走上自殺的路,結果發現,35歲以上的男性自殺率最高。

禪姆指出,不丹官方語言宗喀語(Dzongkha)並沒有描述精神健康的詞彙,比如說「憂鬱」(depression)和「焦慮」(anxiety),都沒辦法翻譯成宗喀語,也就沒辦法進一步描述和討論;而需要心理醫師專業協助的不丹人,大多不諳英文。

不丹20年前才出現第一位心理醫師,大多數人對於心理問題仍多歸因於神佛作祟,因此求助於神壇者仍遠多於尋求專業協助者。

小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