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淡如大概是台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了,書店裡她寫的書可以塞滿幾個書架。不過,我一本也沒有讀過。我喜歡喝雞湯,卻不喜歡「心靈雞湯」,那些貌似成功人士寫的勵志書籍,於我而言,如同頂新的油和三鹿的奶粉一樣,必須與之遠遠保持距離。
不過,台大出身的吳女士的挺管言論,倒是讓我拍案驚奇:「台大精神加油!我不認識管先生,我支持的只是台大的五四精神傳承,我反對的是粗暴與蠻橫不文。」不好意思,我是北大畢業生,五四運動發生在北大,並沒有發生在台大,我大概比台大人更有資格談五四。如果説是北大畢業生、五四運動學生領袖傅斯年戰后到台灣,出任台大校長,將五四精神從淪陷的北大帶到台大,讓台大也成了五四傳人,那麽,我們有必要追問一句:到底什麽是五四精神?
吳女士口口聲聲説要支持五四精神,但她恐怕誤解了五四精神的真諦。用北大老校長蔡元培的話來說,五四精神乃是「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大學自治的核心,不是任由大學被一幫人格破產、不學無術的學閥所掌控,而是讓大學擺脫權力和金錢的宰制,真正以學生和教師爲主體,並「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如果説五四精神在台灣發揚光大,那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陽花學運。太陽花學運期間,怎麽吳女士為何不出面支持學弟學妹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壯志呢?
今天,在共產黨控制下的北大,早已淪為無惡不作的「賊窩」,任由教授性侵女學生,致使受害人喊冤而死二十載,而要求信息公開的學生再度成為權力打壓的犧牲品。在五四運動九十九週年、北大校慶一百二十週年之際,北大除了校門口的石獅子是乾淨的,還有什麽是乾淨的呢?身為北大人,我對此深感恥辱。那麽,台大願意像北大那樣淪為權力的奴婢嗎?如果台大接受彼岸中國「國台辦」所指定的校長人選,台大成為失魂落魄的北大,只有一步之遙。
仔細查了一下吳女士的學歷,她從北一女考入台大法律系,然後再到中文系唸碩士,之後又到上海中歐學院唸MBA(到沒有學術自由的中國唸書的人,算不算飛蛾撲火?),是典型的黨國教育流水線上的「精品」。惟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以高等華人自居,掌握文化和媒體資源,然後寫「心靈雞湯」引導年輕人如何走向成功。
挺管之先,吳女士首先強調她對政治不感興趣,看不起那些「熱愛政治」的人,認為反對管中閔的人只是「一堆偏執狂小圈圈的聚會」。她頭上頂著三頂碩士帽,偏偏不具備西方最基本的公民意識——政治是公民必須關心的事情,關心政治不是讓人害羞的事。
吳女士貌似高尚地撇清了與政治和與管中閔的關係之後,無比矯情地引用當年反抗納粹的馬丁·尼莫拉牧師的那段名言,如果不為那些不公正的事件發聲,「當他們抓我的時候,不再有什麼人,能夠為我抗議」。由此,吳女士暗示説,今天的民進黨政府宛如納粹政權,如果公民不站出來爲管先生發聲,日后自己也會成為被迫害的犧牲品。
這樣的類比真是不倫不類。黨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吳女士這類「乖乖孩」不知道歷史與現實的真相,以為納粹只是遙遠的論據。看來,吳女士一定不知道,最熱愛納粹、最崇拜希特勒的,不是別人,正是她心中的「民族救星」和「自由燈塔」的「先總統蔣公」。吳女士的書寫得太多了,不妨停下來好好讀幾本書,我特別推薦她讀一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柯偉林(W.C.Kirby)寫的《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也譯為《中華民國與納粹德國》)一書。
在這本書中,柯偉林特別梳理了南京政府在「黃金十年」裡與納粹德國之間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親密關係。從1932年起,為了增強對軍隊和國民黨的控制,蔣介石開始模仿納粹的「褐衫隊」,組建效忠於蔣個人的秘密組織「藍衣社」——需要注意的是,這也是蔣介石在德國軍事顧問塞克特的建議下改組軍隊的時間。1933年,藍衣社的刊物《前途》發表了多篇稱頌希特勒的文章,並呼籲各界人士支持在中國推動納粹那樣的激進改革。1934年,藍衣社以及其他組織開始營造授予蔣介石獨裁權的輿論氛圍,國民黨內各元老也竭力擁護蔣成為「中國的希特勒」。最後,國民黨未能成功轉型爲納粹黨,蔣介石未能化身為希特勒,非不為也,乃不能也。
蔣介石與希特勒的書信來往一直到1941年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英美對日宣戰,德國亦對英美宣戰。中國這才被迫與德國宣戰,停止了與德國的蜜月期。抗戰前,納粹德國給予蔣介石大量軍事援助,蔣介石在圍剿紅軍的戰鬥中最終獲勝,得益於其德國軍事顧問的戰略及幫助其訓練和裝備的德式軍隊——蔣介石嫡系的「中央軍」。蔣介石向德國派了大量的公費留學生。蔣的次子蔣緯國長期留德學習裝甲戰術,是德軍中尉,1941年才返回中國。納粹似乎對旅德的中國人網開一面,中國學者季羨林在回憶錄《留德十年》中説,德國蓋世太保不太找中國學生麻煩,甚至開戰後亦然。
正如納粹統治時代大學毫無學術自由,國民黨在中國和台灣一黨獨裁的時代大學同樣毫無學術自由。殷海光是怎麽死的,吳女士難道不知道嗎?國民黨的軍警直接進入台大抓捕學生,吳女士難道不知道嗎?所以,吳女士先不要拿馬丁·尼莫拉牧師的名言來爲自己臉上貼金了,如果你真要向馬丁·尼莫拉學習,先將國民黨的厚黑歷史寫出來吧。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