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1970s-1990s三十年間,臺灣經歷了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經濟起飛、解除戒嚴、總統直選、亞洲金融風暴等重大事件,是相當關鍵且重要的過渡年代。臺灣攝影家以影像回應外在的艱困現實與內向延展的生命探問。不論本島外島、山巔海濱,入世地深入社會、貼近人群,透過攝影所進行的各種視覺演繹,這些攝影作品經過幾十年來的醞釀沉澱,成為現今臺灣攝影藉以拓展形式、語法的重要基礎。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展,是文化部今年「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重點展覽之一,由張照堂、沈昭良擔任策展人,蒐研1970年代至1990年代三十年間的臺灣珍貴攝影作品,再現該時期臺灣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

策展人張照堂表示,70、80年代的攝影家的拍攝意念和前幾代攝影家很不一樣,以這次參展的十一位攝影家為例,大部分跟出版和媒體工作有關,因此,他們普遍具有社會意識和關懷,也比較有長期跟蹤拍攝主題、系列創作的概念,特別是他們身處的70到90年代是台灣變動最多的年代,他們的作品非常具有見證整個台灣發展的意義。

策展人沈昭良也表示,透過『回望』攝影展的集結與展覽,一定程度的呈現70到90年代台灣社會跨族群、跨地域、跨島嶼的樣貌,同時也透過每一位參展攝影家的作品,對當時的台灣社會和攝影的發展有另類的觀看。沈昭良也希望透過『回望』攝影展的展出,未來在這個基礎上擴大蒐集與整理更多的各個族群、各個區塊的系列作品書寫,看到更全面性的台灣樣貌。

「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攝影展,邀請陳傳興、張照堂、阮義忠、林柏樑、林國彰、謝春德、謝三泰、何經泰、劉振祥、張詠捷、潘小俠等11位攝影家,以鏡頭演繹70到90年代臺灣島嶼的輪廓、社會的變動和人物樣貌,展出作品共152件,據以建構歷史、回望過往的記憶線索,更是在那個湧動的年代中,對當下所映照投射的莊嚴「凝視」。

「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攝影展

展覽日期: 即日 -5月27日

展覽時間:週二~五 09:00~17:00,週六、日 09:00~18:00,週一休館

地   址: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二號

《蘆洲》上墳人,觀音山,蘆洲,1973-1974,陳傳興攝。    

《歲月之旅》基隆鼻頭角,1990,張照堂攝。    

《失落的優雅》高雄美濃,1979,阮義忠攝。    

《餘溫》追風少年,澎湖西嶼,1983,林柏樑攝。    

《客遇1995》媒婆逗新郎,龍潭,1995,林國彰攝。    

《家園》臺南市,1985,謝春德攝。    

《澎湖印記》風櫃,1991,謝三泰攝攝。    

《都市底層》李全興,臺北市人,54歲。未婚。育有六女六男。太太死於16年前。子女上班,一個人在家很無聊,喜歡與朋友聊天喝酒。住淡水河邊,自己建的木屋。賣口香糖維生。臺北,1988-1990,何經泰攝。    

《民主風景》機場事件,桃園,1986,劉振祥攝。    

《泰雅族紋面長老》Mahon Bai' 瑪虹•拜(1915-),雪山坑部落,1992,張詠捷攝。    

《蘭嶼記事》馬頭與小孩,蘭嶼,1985,潘小俠攝。    

回望攝影展